-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第十二讲 动乱年代的经济文化和科学.ppt
黄仁宇主张的“大历史”观,就是不应当把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党派或一个事件一时的社会政治效果绝对化,他相信只有把中国150年甚至是更长的历史视为一个单位,才能看清事件之间的内在历史逻辑及其真实的意义。因此,历史学家应当避免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情感好恶来做道德或是非的武断评判。他认为:“采这样的立场并非表示我们对人类的受苦必须无动于衷,或是对道德应置之不理,或是甚至是(认为)极端的手段有其必要。”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历史采取道德诠释并不恰当,无视于时空背景就贸然地问:‘为何不依照我认为合理的方式出现?’”这不是历史学家应有的态度。“身为历史学家的我们,关心的是更直接的问题:‘为何以这种方式出现?’如此才能更接近问题的核心。”简言之,历史学家应当致力于说明历史的经过,解释它发生的原因,而不应当为它们一一贴上是非对错的标签。 第十二讲 动乱年代的经济与文化科学 一、“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 (一)“文革”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文革”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偏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和林、江集团的干扰破坏,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按正常年份的增长速度计算,10年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10年中,经济走势“三落两起”。表现在: 1.国民经济的跌荡起伏 “三落两起”:“一落”:1967——1968年,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国民收入下降7.2%,68年双比67年下降4.2%,国民收入下降6.5%;“一起”:1969——1973年,国民收入分别增长19.3%、23.3%、7%、2.9%、8.3%;“二落”: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国民收入增长率为1.1%;“二起”: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三落”:1975年年底到1976年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唐山大地震,国民收入比上年下降2.7%。 2.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混乱 3.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文革”10年与“文革”前14年和“文革”后6年几项比较: 4.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其一是农、轻、重比例失调。1965年三者比例为37.3:32.3:30.4;1976年三者的比例为30.4:30.7:38.9; 其二是交通运输与工业发展间比例不相适应; 其三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 5.经济效益全面下滑; 最典型的是每百元增加的国民收入下降:“一五”时期为35元,“三五”时期为26元,“四五”时期为16元。 6.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 (二)“文革”中国民经济的若干进展 工业方面:10年中,建成大中型项目1083项,新增固定资产907.68亿元。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大庆形成年产5000万吨原油的大企业,胜利、大港油田也初具规模。冶金工业新建攀枝花、酒泉钢铁厂、成都无缝钢管厂、贵州铝厂等重要企业,武钢一米七轧机。机械工业建设了湖北二汽、四川德阳第二重型机械厂、陕西富平压延厂等;建设了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顶山、芙蓉山、山东兖州等大型煤矿;建设了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水电站等。湖北葛洲坝大型水电站及从国外引进设备建设的唐山陡河电厂也动工兴建。 农业方面: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粮食生产保持了较稳定的增长。 交通运输方面:在建和建成的铁路干线有成昆线(成都至昆明)、湘黔线(株洲至贵阳)、焦枝线(焦作至枝城)、太焦线(太原至焦作)、枝柳线(枝城至柳州)、襄渝线(襄樊至重庆)、京原线(北京至山西原平)及通坨线(北京通县至河北坨子头)等。1959年动工兴建南京长江大桥,1968年竣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路、铁路两用桥。 邮电通讯方面:1976年建成连接20多个省市区的微波通讯干线和全长1700多公里的中同轴载波通讯干线。北京、上海各建一个卫星地面站。还与日本共建海底电缆。 (三)三线建设 1 、关于“三线”建设的原因 一般认为,60年代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是进行三线建设的原因。在北部和西部,随着中苏关系由争执发展为战略对峙,苏联在中苏边境陈集重兵,制造事端。在东南沿海,美国一直占据台湾海峡支持台湾蒋介石集团袭扰大陆。在西南,美国在越南的侵略战争严重升级,中国不但要做越南的战略后方,而且需要准备支援越南作战。毛泽东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以及对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于是决定进行大规模的后方工业建设。 黄荣华认为,⒈国防原则的绝对化,即备战是“三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⒉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思想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延续和发展,是“三线”建设的历史思想根源。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理论不足。经济建设中“左”倾指导思想没有得到彻底纠正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等,为“三线”建设决策形成大规模展开并持久进行提供了坚定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