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需要不停的回顾.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展览需要不停的回顾.doc

展览需要不停的回顾   艺术史需要不停的重写,展览也需要不停的回顾。通过重写艺术史和举办回顾展,可以使我们通过展览的方式对艺术史的发展进行重新梳理和反思,可以发现被淹没的或是更有价值的艺术史料和作品,从而重新书写艺术史。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当代艺术史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展览来推动的,它区别于以前的又一个特征是引入了策展人制度,使得现当代艺术史变成了展览史。   因此,通过回顾展的方式来重写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已经成为了一些策展人和美术批评家想做的工作,由我于2013年5月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策划的“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展览就是这样性质的一个回顾展。   “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展览是继王南溟于2007在证大现代艺术馆策划“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之后再一次重新讨论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发展史的展览。“转向抽象:1976-1985上海实验艺术回顾展”是一个研究课题,是1976-1985期间上海实验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回顾展,如“十二人画展”,“草草社画展”,“83实验展”以及参与的艺术家们。展览的目的是用“85新潮”美术这个历史分界线来重新梳理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历史线索。“上海早期抽象:艺术史的再研究”就是在这个展览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也可以说是“转向抽象”的延深展,是一个更为深入的展览。展览以李山、余友涵、查国钧、仇德树、周长江、王纯杰、张健君的早期作品为对象,回顾1970年代-1990年代之间上海早期抽象艺术的成果。这些艺术家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开拓者,展览从美术史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家作重要的学术梳理,从而还原上海早期抽象的自身逻辑结构。   在上海早期抽象艺术的发展中,李山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李山早在1960年代还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的时候,就开始默默进行抽象艺术的探索和试验。1970年代,他创作了“初始”系列、“扩张”系列、“秩序”系列等,抽象绘画的语言逐渐纯化。1983年9月,李山与上海戏剧学院的几位艺术家一起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办《1983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这个展览在当时非常重要和轰动,同时展出了具象和抽象的作品,但是展览展出两天半后就夭折了,艺术批评界对这个展览大多采取了批评的态度。这个展览也因此成为了“资产阶级精神污染的典型”。但是从展览史的角度来看,这个展览是上海早期抽象画的转折点,打破了画种的界限,可以说把上海的艺术进程,从现代主义向当代艺术的方向进了一大步。李山当时展出的抽象的纸本作品已经不存在了,但从本次展出的李山创作于1979年的《秩序》系列作品我们可以找到创作的痕迹与线索,画面是单纯的平涂抽象,球状胚胎向画框的边界挤压、撑出和溢满,仅仅剩下黑色,从中可以看出李山对形象的高度概括和对色彩的摒弃。值得一提的是,李山为了这次展览,特意拿出了他创作于1967年的手稿和创作于1973年的手稿。1967年的手稿是用炭棒画的单纯黑白抽象画,有立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特征,这说明李山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进行了抽象语汇的实验和探索。1973年的手稿是纸上作品,抽象的形式语言进一步深化,线与面的结构和平面化的表现与后来创作的《秩序》一脉相承。这些手稿一直被李山所珍藏并是第一次展出,是很有史料价值的作品,对我们研究上海抽象艺术的来龙去脉也有很重要的价值。   查国均和张健君也参加了《八三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查国均196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旅美成为职业画家。在一篇访谈录中,查国均回忆说,正是当年看到上海戏剧学院的留学生从美国带来的一本《波洛克》的画册,开启他转向抽象艺术的探索,把流动主义的概念和中国的金石篆刻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次展出的作品如《水乡》也参加了《1983年阶段绘画实验展览》,查国均将江南水乡变形,作成流动主义的抽象画。作品初看起来好似波洛克的滴洒,黑色的不规则网格线的背后是对江南水乡的记忆。张健君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后来到美国纽约大学任教。他最初的抽象作品以强烈刺目的红、黑为主,硕大的笔触和狂乱的笔法,类似于野兽派的风格,有“野兽张”的称号。后来则用黑、白、灰简化的色彩和综合材料进行创作。作品《永恒的对话》是“1983实验画展”中最有争议、最受关注的作品。他运用了石头和玻璃等综合材料,在画布上组合成为视觉语言,来表达对时间的思考。所以在这个展览受到批判的时候,张健君的这张作品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次展出的创作于1980年的《溪岸》是一件运用卵石、油彩、建筑混合材料创作的综合材料作品。《有》系列运用一些弧形、圆、矩形组成的画面中强调物质存在的“质感”。从这些展览作品中从我们可以看出张健君创作方式与观念的变化,以及他的抽象发展过程。   余友涵早在1981年即开始了抽象作品的创作,1985年,当时在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任教的余友涵组织该校的五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