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威体育精装版呼吸道感染病毒.ppt
1.掌握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流感病毒的分型、变异和意义。 2.熟悉流感病毒的致病性,病毒分离鉴定和防治原则;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风疹病毒的形态及致病性;冠状病毒的形态及致病性;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概念:指通过呼吸道感染,并在呼吸道粘膜增殖引起疾病,或以呼吸道粘膜为原发病灶,通过淋巴液或血流液扩散至其他器官,引起疾病的病毒。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influenza virus) 一、致病性 二、生物学性状 包膜 M1蛋白: 位于包膜的内层。 增加包膜硬度和厚度。 促进病毒装配。 Ag稳定,具型特异性。 相应抗体无保护作用。 外膜 脂质双层结构 表面有两种刺突 血凝素(HA) 神经氨酸酶(NA) HA和NA抗原性易变异。 (1)血凝素(HA) 糖白质成分 三棱柱状突起 结构 HA1:与上皮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HA2:膜融合活性,促进核衣壳 释放 作用: ①血凝作用:凝集人、鸡、 豚鼠等的红细胞 ②吸附宿主细胞 ③免疫原性→相应抗体(血凝抑制抗体) 抑制血凝现象--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病毒,属主要的保护性抗体。 ④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 (2)神经氨酸酶(NA) 糖蛋白,蘑菇状突起 作用 ①促进病毒释放:具酶活性→水解宿主细 胞表面N-乙酰神经氨酸。 ②促进病毒扩散:破坏表面特异性受体。 ③NAAg→Ab,抑制NA的水解活性,无中和 作用。 ④划分亚型的主要依据 核心 (二)分型与变异 1.分型:据RNP和M蛋白的Ag性不同 甲(A)型 将流感病毒分三型 乙(B)型 丙(C)型 甲型再据HA、NA抗原性不同进一步分亚型(H5N1、H7N7等)。 2、变异 甲型易变异,两种变异形式 ①抗原漂移 ②抗原转换 抗原漂移 由于基因组自发的点突变导致的抗原小幅度变异,称抗原漂移,属量变,引起流感的中、小流行。 抗原转换 由于基因组发生重新排列导致的抗原较大幅度的变异,称为抗原转变,属质变,产生新的亚种,往往引起流感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 五、防治原则 第二节 SARS冠状病毒 单正链RNA,螺旋对称,有包膜,有突起(S、M蛋白)呈冠状。 第三节 副黏病毒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二、致病性 发病经过: 病毒 呼吸道上皮增殖 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侵入全身淋巴组织及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并增殖 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 症状 前驱期:Koplik斑 出疹期:红色斑丘疹 恢复期:皮疹出齐需要2-3天,皮疹出齐后迅速恢复,皮疹消失,脱屑。 三、免疫性 四、微生物学检查 五、防治原则 1.甲型流感病毒如何发生变异? 2.哪些呼吸道病毒可以引起胎儿畸形? 3.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及SARS病毒可引起哪些疾病,有什么特点? 4.如何进行防治SARS? 5.什么是Koplik斑? 6.流感病毒的包膜有哪两种突起?各有何作用? 一、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在Vero-E6 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病变。 抵抗力:不耐热、酸,对脂溶剂敏,对乙醚、 过氧乙酸、甲醛、乙醇等敏感,在粪便和尿液中存活至少1-2天。 致病性: 传染源:患者、果子狸。 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其次接触污染 物、粪-口。 流行季节:冬春季节,12月至次年5月。 潜伏期:一般4-5天。 致病性: 症状:发热、干咳、胸闷、头痛乏力,关节痛等,进展快,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导致呼衰。 胸片:肺纹理增粗、有阴影。 免疫性: 体液免疫:特异性抗体。 细胞免疫:产生防御的同时产生免疫病理损害,造成T、B细胞死亡。 微生物学检查: 1.分离鉴定 2.核酸检测 3.血清学检查 防治原则: 隔离病人、切断传播途 径、提高机体免疫力。 大纲要求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球形,核心为负股RNA,不分节段;衣壳呈螺旋对称;包膜上有血凝素和融合因子F。 血凝素(HA) 融合因子F(F蛋白) M 蛋白 核糖核蛋白 RNA多聚酶 双层类脂膜 培养特性:能在人胚肾细胞、人羊膜细胞或猴肾细胞中增殖,并有致细胞病变效应,使细胞互相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核内和胞浆内形成嗜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