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渐入佳境.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循序渐进,渐入佳境.doc

循序渐进,渐入佳境   摘要: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被广泛而有效地应用于文本理解的研究中。本文以文本理解为基础,创新性地将ICM理论应用于诗歌翻译中,指明诗歌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表层的语码转换研究,而应深入探索到其认知本质,一步步地挖掘文本的 “物境”、“情境”、“意境”和“象境”。通过ICM理论在诗歌翻译上的创新应用,本文为ICM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应用空间,并为诗歌翻译探索了一条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知研究途径。   关键词:ICM(Ideal Cognitive Model);文本理解;诗歌翻译   一、引言   大量翻译研究实践证明,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翻译理论观。(谭业升 2009:133)。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作为协调者,协调原文作者意欲传达的意义和译文读者实际理解的意义的过程。认知语言学以其独特的心理现实性,为文本的理解提供了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平台。其中,ICM(理想化认知模型)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用于意义理解的重要术语之一,能够深入认知本质,把握意义理解和建构的规律。本文创新性地将ICM理论拓展到对原文意义进行语际重构的翻译过程中,并具体到翻译的难点问题“诗歌翻译”。   诗歌翻译与一般文本翻译的差别在于,翻译中设计大量的意象及意象意义。以往的诗歌翻译研究总是局限于语码的表层转换上,随着认知语言学在翻译中广泛而有效的应用,诗歌翻译的认知本质在得到逐步挖掘。诗歌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概念层面的处理,还应包括非概念层面,如诗歌中意象的境界、情感和联想。意象在读者心智空间中所激活的ICM是由语义信息、思想情感、气质内涵、联想空间等完形而成的。如果将ICM的模块完形理论应用到诗歌翻译中,不仅可借助ICM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使翻译更加有理和准确,还可使文本的情感等抽象因素得到理性分析和语际再现。   二、 ICM与文本理解   Lakoff指出,所谓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即理想化认知模型),就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Lakoff 1987:68)。CM(认知模型)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意义和概念在心智中的表征。语言是CM的表征符号,一个文本所内涵的意义由各个CM完形而成,构成统一的ICM:   ICM=CM\-1+CM\-2+CM\-3+CM\-4+…+CM\-n   各个CM与ICM之间的联系并非偶然,而是具有家族相似性,有理据的,其关联性可以通过认知体验、概念激活的方式完成,如图一。   图一ICM 与CM关系图   正因为ICM与CM之间所具有的这种关联,使得ICM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典型性,成为一个社团中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规律(王寅 2007:366)。这一规律加上人类思维运作的共性、认知概念化系统的共享等,使得在相同语境、相同背景条件下,同一文本在不同读者间激活相同的ICM成为可能。   然而,文本是具有主体间性的产品,作者在文本中所意欲构建的ICM必然要通过与读者的交往、协商和理解,才能使读者激活作者所预期的ICM。也就是说,要想控制文本在读者心智空间中所激活的ICM,文本作者必然要控制好激活ICM的因子,以及调整好容易导致理解偏差的激活因子。译者作为协调者,担当着原文读者和译文作者两个角色,一方面需要把握原文作者意欲传达的ICM,另一方面对应地控制译文读者所实际激活的ICM。   三、 ICM与诗歌翻译“四境”转换   前文提到,ICM是个复杂的集束模型,具有完形性。文本在读者心智空间中所激活的ICM是由语义信息、思想情感、气质内涵、联想空间等整合而成。不妨将这四个方面称为文本意象所意欲传达的“物境”、“情境”、“意境”和“象境”(吕俊 2001:16),翻译过程就是通过认知模型的有机组合再现这“四境”。   3.1 再现原文物境   原文中所客观存在的“物”是文章信息的主要承载因子,可以直接通过文本符合表现出来。在表示“物”的文本符号之下,往往“隐藏”着“境”,需要读者借助文本符号的引导。这一阶段ICM的作用是最明显的,显性的“物”可以激活读者心智中的认知模型,帮助读者选择性构建相应的ICM来理解文本的“借物抒情与言志”。同时,读者运用记忆中的知识和经验,在特定背景下激活ICM,进行“搭桥”操作,搭起“物”与“境”之间的联系。   既然“物”能够激活“境”,那么跨语际翻译中,译者怎样才能实现文本符号的转换,保证在物的传达过程中完整、完美地再现物境呢? 一方面,译者需准确无误的表达原文的显性信息,将“物”明显化;另一方面,作为原文作者意图的一部分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