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策略.doc
常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策略
摘 要 “十二五”时期,常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基本吻合,但也存在专业门类不全、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一致等问题。根据对常州产业结构和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常州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要实现常州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要建设常州高职教育与人力资源信息互动平台,加大对常州高职教育的投入,调整常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对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9-0022-03
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的主要依据[1]。高等职业教育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一、常州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常州产业结构现状
据《常州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显示,从产业结构来看,2009年,常州市三次产业比重为3.6∶56.8∶39.6,第二产业比重最高,而其中工业占第二产业总量的90%以上,制造业又占工业总量的98%以上。数据显示,2002-2009年常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明显,农业产值比重急速下降,工业产值总量有极大的提高,服务业也有较大的提高。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和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常州市重要产业有科技、创意、物流、金融、商务和软件、制造业和服务业、新兴产业、创意设计、交通、商贸、旅游等。常州除上述重要产业之外,还有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先进碳材料、科技、金融和高端商务。由此可见,常州市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优化。例如,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层次显著提升,充分展现了高新技术的生机和活力。
(二)常州市人力资源现状
与2005年相比,2009年第二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上升5.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份额显著增大,这说明常州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力资源需求飙升,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紧缺。据2013年9月调查显示,当月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为442人,第二产业为1602人,第三产业为1222人。其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最多,为1198人,占36.7%;商业服务业人员826人,占25.3%;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员424人,占13.0%;专业技术人员329人,占10.1%。说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逐渐由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方向发展。从业者的主要就业方向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常州市通用设备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吸纳人员较多的行业,占行业从业总人数的53.4%。上述数据表明,常州市就业结构正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对高技能、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快速增加。
(三)常州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情况
截至2013年,常州有8所五年制大专院校、12所三年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开设有艺术设计传媒类、电子信息类、机械制造类、财经类、公共事业类、文化教育类等专业大类,涵盖1425个专业点。
二、常州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一)专业招生规模与产业人才发展规模在数量上不对称
以2010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招生计划作为参照,招生总数为3700人,其中创意类650人,占17.6%;纺织类700人,占19%;服装类550人,占15%;机械制造类530人,占14%;经贸类570人,占15.4%;商务旅游外语类320人,占8.6%;计算机类380人,占10.3%。其中第一产业的专业比重为0,第二产业的专业比重为33.2%,第三产业的专业比重为66.8%。显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学生人数严重不足,而对应第三产业的学生人数严重过剩,常州市第三产业的专业比重高于苏南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2]。这说明常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表明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没有很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是“职业院校的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同时又有不少企业招不到人”的根本原因之一。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第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用工短缺已成为制约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
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以发现常州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对称的特征。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专业比重值为0∶33.2∶66.8。这表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结构存在的问题较多,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是当务之急。常州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专业比例不协调,先进制造业等新兴高精尖专业欠缺;第一产业专业基本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