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建学校民主教学机制的初步探索.doc
创建学校民主教学机制的初步探索
【摘 要】 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未动及传统教育思想和运行机制这一根本,基础教育始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围城”。从反思改革入手,探讨创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探索学校实施民主教育的行动路径,对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创建学校民主教学机制是在学校层面实施民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建设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 以人为本;民主教育;民主教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4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6月,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二年来,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课程理念得以重构,教学观念明显转变,教材内容大幅革新,评价机制有所改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困扰基础教育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推进素质教育的课改目标并未真正实现。笔者认为,课程改革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没有触及传统教育思想和运行机制这一根本,在宏观战略高度上缺乏整体的考量。本文拟从反思改革入手,探讨重建教育哲学思想,创建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实践层面上初步探讨在学校实施民主教育的操作途径。
一、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再思考
我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已走过十二个年头,应该说这轮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启蒙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结构理论等现代理论成果在中小学得到广泛的传播,符合课程改革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基础教育学校改革春潮涌动。但是,也必须冷静地看到,这轮改革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基础教育学校始终未走出应试教育的“围城”。困扰学校教学工作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基础教育改革来个冷静的再思考。
(一)对过去十二年改革的重新审视
基础教育改革从课程改革入手,切入口小,操作性强,影响广泛,这种设计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基础教育改革长期局限在课程建设这一局部领域,又使这场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课程改革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当前,多数农村中学面临“应试教育”主导教学工作、学生严重厌学、教师职业倦怠、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程改革推进缓慢等教学工作困境。从学校外部的视角看,社会文化和择人用人机制、考试评价机制的发展改革滞后是导致学校走不出“应试教育”的直接原因。就学校内部而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与民主社会背景下师生对民主教学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学校面临的最基本矛盾的研究,过去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没有上升到教育哲学思想的高度来考量,在顶层设计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导致改革徘徊不前。
(1)课程改革所依据的素质教育理论存在先天的缺陷。这轮课程改革缘起于1999年6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第14条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后,教育部开始着手研究制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理论事实上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理论依据。然而,素质教育理论自身本来就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严格地说,素质教育还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它还只是一种教育理念,具体来说仅仅是一种教育目标(其核心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只是针对应试教育单纯追求分数这一教学目标的现状而提出的更合理、更完整的教育目标。它既没有站在教育哲学思想的高度提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思想,也没有在形而下的层面建立一套操作系统,提出完整的教学原则。上不接天,下不着地,注定“素质教育”是缺乏生命力的。《决定》中对素质教育是这样表述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这仍然是“社会中心”和“知识中心”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的产物。在这一哲学思想的主导下,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忽视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校层面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的研究,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缺乏实现的途径。不突出发挥受教育者的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