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VIP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文章在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提出几点建议:选择适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培育有“生成性”课程意识的教师;设计“纵”“横”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建立科学的通识课程管理机制。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通识教育 问题 设计   [作者简介]叶妮(1978- ),女,四川成都人,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职前教师职业精神的文化透视――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H-23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106-02   近年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迅速,尤以省、市级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居多,但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设置理念多关注技能性、实践性、应用性,而忽视注重人性关怀的“全人”教育,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人际适应能力更弱。在了解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上,科学构建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对于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公民,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及分析   (一)课程目标缺乏特色主线和方向   无论希腊的古典博雅教育(tibcral education)、博德学院帕卡德(A.S.Parkard)综合教育(comprehensive education),还是哈佛大学科南特(James BryantConant)一般教育(general curriculum),都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旨归,即关注人性解放、个性完善与全面发展。但遗憾的是,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深刻理解这一本质,缺乏个别化课程模块设计,忽视以科学与人文价值融合的课程价值取向,割裂地方文化自觉意识与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重视国家、社会本位,相对忽视个人自身发展,外显为更重视功利性专业课程以应对就业需求,相对忽视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创造性、批判精神。同时,一直沿用“老三段”式分科课程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松散的课程组合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通识课程。   (二)教育资源稀缺限制了课程目标的实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兼具有“深度”与“广度”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稀缺的通识教育资源限制了融合人文与科学、本土化与舶来品整合课程目标的实施。   1.高水平师资欠缺。(1)创建时间短,难以形成有底蕴的师资群。(2)教师知识面过于专业化,具备跨学科知识的教师不足,直接影响到通识课程的开设。(3)专业课课时系数较高、与科研关联度高、学生认可度高,教师更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通识课程的投入。   2.公共课数量不足,质量堪忧。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来源与投入都比较紧张,已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难以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1)难满足文、理、工、医、农不同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需要。(2)与地方历史、文化、经济有关的课程严重匮乏。实质上杂糅着概论型、常识集锦型、实用技术型、专业补充型、休闲娱乐型、刻板说教型课程,缺乏有文化传承、艺术体验、生命关注、多元思维方式的课程。   (三)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不健全   1.评价体系不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有规范、促进、诊断、反馈、调控等作用,是保证“全人”教育实现的重要措施。但实际运行中,通识课程的教学评价存在问题:(1)缺少规范。与专业课教学评价多采用自编测验等量化手段不同,通识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时间、定量与定性、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上都缺乏统一要求。(2)评价内容偏离目标。通识教育的普适性目标是培养具备“全人”旨趣的公民,但实际操作上,既缺失学习策略掌握、多元文化思维培养、高雅情趣和完善的人格结构等“宽度”,也无深入熟悉自然与社会核心概念、规律、方法的“深度”的维度。   2.实施机构不得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许多系(部)创立时间短,通识课程的开设由不同的系(部)自行组织,除了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传统模块传承多年来的老规则,各系(部)独立不相往来,学校缺乏对通识课程的全盘课程规划,以及有执行力的通识教育实施机构。   二、提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建构符合通识课程设计意识的教育理念   1.以“道器结合”的通识教育理念主导。通识教育定位于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主旨是关注学生作为“人”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塑造具有完整人格和素养的“全人”,内容涵盖所有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