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低自尊还是高自尊?.docVIP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低自尊还是高自尊?.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低自尊还是高自尊?.doc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低自尊还是高自尊?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关系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发现以往得出的研究结果相互间存在争论。一部分人支持攻击与自尊关系中的低自尊假说,认为是低自尊导致了中小学生之间的攻击行为;另有部分研究者赞同受威胁的自我理论,认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是由于自身的高自尊引起的,与高自尊紧密相关的自恋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自尊;自恋   攻击性是人类发起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攻击性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与束缚,攻击性就会表现出具有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依然存在, 这对中小学生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矛盾时期,对情绪的自控能力差,经常反复无常,学校中吵架、打架、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等攻击行为也时有发生。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除了进行知识教育之外,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促使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   1 自尊引发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   引起攻击或暴力行为的原因纷繁复杂。Anderson与Bushman[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导致攻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两类,并指出情境因素和个人因素通过改变中小学生的内部状态(如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诱发攻击行为。其中,自尊是引起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重要个体因素,直接制约着中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间接影响他们的活动动机和行为,其心理作用具体体现在学业成绩、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Baumeister[2]认为,自尊是对自我进行的整体性和评价性的看法,对学生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自尊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却始终存在争论。长期以来,研究者经常将中小学生低自尊与攻击行为联系在一起,或者假定他们在自信的外表下隐藏自己,否则不会表现出攻击行为或攻击倾向。然而,随着人们对自尊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有研究者发现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也与高自尊存在关联,一些高自尊的学生具有更高的防御性。总结前人关于攻击或暴力行为与自尊关系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相互之间存在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是低自尊导致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是由高自尊引起的。近来也有研究者指出,与高自尊紧密相关的自恋对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   2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高、低自尊关系的分歧   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同自尊水平的中小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究竟是低自尊的结果,还是由高自尊引起的,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迄今为止尚未有统一结论。   2.1 低自尊导致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性、积极性评价,对中小学生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通常都认为低自尊是中小学生诸多问题行为的基础,导致了大部分的反社会行为,包括校园暴力行为,这一观点支持了攻击行为与自尊关系的低自尊假说。在学校教育中,低自尊中小学生在面对挫折、失败或当自身存在的问题受到责备时,通常会感觉到自卑或羞愧,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但在低自尊的保护下,他们往往又拒绝体验这些消极情绪,由此可能会引发对同伴或他人的攻击或暴力行为。换言之,低自尊中小学生可能会通过指责同伴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自尊,而这种指责的方式通常以攻击或暴力行为来实现。   另一方面,低自尊的中小学生想要通过自身外在的行为表现与能够引起他人注意的行为方式来获得并提高自己的低自尊,特别是在缺乏关注的情况下,为此他们并不害怕遭受伤害甚至被惩罚的可能性。国外研究者Fong, Vogel[3]等人在加利福尼亚某中学开展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相对于没有问题行为的学生,问题行为学生(包括攻击同学、老师及其他教职员工)的自尊水平更低。低自尊中小学生到了成年期之后也更有可能实施攻击甚至暴力犯罪行为,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威望,从而实现自我提升的目的。   基于上述结论,有研究者探讨了低自尊引起中小学生攻击或暴力行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低自尊可能是中小学生内化问题的一种反映,与抑郁高度相关,而抑郁和攻击行为与中小学生外在或内在问题可能存在关联。第二,整体低自尊可能是不良同伴关系的反映。自尊相关研究揭示出儿童的自尊源于对重要他人观点的内化,进入儿童中期同伴群体对儿童认知与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消极同伴经历,如同伴拒绝会与消极的自我观及攻击行为产生关联。可见,有必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