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也斯:香港本土文学的奠基人.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斯:香港本土文学的奠基人.doc

也斯:香港本土文学的奠基人   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地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于一座城市的时候,他就是这座城市的印记。也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让香港文学以独特的姿态呈现于世,香港文学在成长,他也在成长。他用细致深沉的笔触书写着这座城市的人和事,至情至理的情感中流露出他对香港的热爱和眷恋,香港的故事、香港的风情、香港的饮食、香港的文化等等,关于香港的一切,在他的心中像一粒种子,慢慢发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乐观豁达钟情美食的也斯将自己最质朴的感情融入香港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终其一生,他都在为香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努力着,他为香港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一座城池,一个人。他在那里欢笑、在那里哭泣、在那里活着,也在那里死去。   (编 者)   作 家 档 案   也斯(1948~2013年),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梁秉钧,生于广东新会,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也斯曾从事专栏作家、记者、编辑及美术编辑等工作,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70年代开始,也斯便参与编辑《中国学生周报》《四季》《文林》《大拇指》等,在港台两地出版的小说、散文、诗集共达二十多本,期间获奖无数,为表彰他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文坛的卓越成就与贡献,在第23届香港书展上,也斯获“年度作家”殊荣。   也斯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文化研究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神话午餐》《山水人物》《山光水影》《城市笔记》《越界的月亮》《在柏林走路》《人间滋味》,诗集《雷声与蝉鸣》《游离的诗》《食事地域志》《半途——梁秉钧诗选》;随笔集《昆明的除夕》《书与城市》,小说集《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布拉格的明信片》《岛与大陆》《剪纸》《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烦恼娃娃的旅程》,评论集《香港文化空间与文学》《香港文化十论》,摄影集《也斯的香港》等等。其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文字。他译介法国、拉丁美洲小说及美国地下文学,撰写评论,积极推动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担任香港各文学组织及项目的顾问,为香港本地文艺创作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也斯一生游走四方,但其作品讲述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以及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香港都是也斯写之不尽的题材。上世纪70年代末,他第一本用香港语言写香港事情的诗集发表,完全把香港诗歌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南来文人的影响中独立出来,使香港诗歌拥有自己的面貌。从那时起,他便与香港结下不解情缘。   诗人的空间——记杜甫草堂   也 斯   从这一道拱门看进去,两边的红砖墙好像一直往前伸展,前面,是迷蒙的晨雾、幢幢的树影,不知要通到哪里去。砖墙,都是赭红的颜色,墙顶和墙脚浅灰色,弥漫的雾,好像也是浅灰色。灰蒙蒙一片,当我们踏进去,就好像踏进了一个不同的空间。   那是肃宗上元元年,诗人经过长安十载营营役役的生涯,四年途中颠沛流离之苦,终于在这里,在浣花溪畔,在一株高大楠树下,建起一所茅屋,作为一个栖身之所。总得有个巢才行!我们的现代诗人说。但这可也不容易。筑室经营之赀,还得要人家帮忙。还问这个人要桃秧,问那个人要绵竹;问这个人要桤木秧,问那个人要松树秧,要绿李与黄梅,还有大邑瓷碗。全部有诗为证。我们的诗人有一个严格的构想,跟他精密的诗律相仿。不知那些友人送不送货?喏,这里是桃秧一百,请签收。然后诗人把这些树秧安排在这里那里:对称、并列、参差、呼应,好像他安排文字一样。想着这些几年结实、那些几年成阴。到了今天,真的只剩下零碎的文字了。我们迷迷糊糊的,按照文字去找寻那高如人长的四小松,不知到哪儿去了!去找高大的楠树,楠树其实当然一早已经在风暴中连根拔起了。只剩下一片若有若无的灰色,茫茫的迷雾。   走进这片迷雾,就可以走进诗人的空间去吗?抬头远望,仿佛是无穷的空间,极目不见尽头,但逐渐的,雾中若隐若现地见出了苍绿的竹影,寻觅的目光找到一个安顿,不致堕入无尽的空茫去了。我们这位辗转流亡、仓皇避兵乱的诗人,这位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写《北征》的诗人,来到这块土地,暂时筑起一所草堂。   当然,在那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时代,没有人可以完全自己作主。国家多难,民生多艰,每个人都漂泊不定,张皇不安。但流亡也是为了寻求暂时的安顿,焦虑也向往心境的舒闲。诗人至少是暂时在心中筑起一个草堂的空间,然后才会写出“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样的闲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样的亲切,“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样的舒展吧。走过一道桥,我们看桥下的流水,细细的纹理,树影的婆娑,在那一刻,仿佛也体会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境界。在廨内挂着邓拓的书法,写的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句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