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流研究的现状与趋势》.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交通流研究的现状与趋势》.ppt

城市交通流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004年6月16日,武汉) 黄海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10008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hjhuang@ 交通流是交通需求的实现结果,是交通需求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上的聚集现象。 由于涉及人、车、路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交通流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 研究方法论和目的: 综合运用数学、力学、行为科学、经济学、交通工程和信息科学等知识,用模型刻画人的出行决策、车辆跟驰和网络分布,揭示与预测城市交通流的自组织演变规律与拥堵突现轨迹。 为正确诱导和管理交通流、优化交通系统资源使用、科学规划交通网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交通需求的属性 交通流:客流和货流 载运体:各种交通工具 研究对象:交通工具的时空分布 对于城市交通,在完成了交通工具选择的方式划分之后,重点研究城市交通网络中车辆的 微观流动特性和宏观分布规律 微观流动特性: 司机的驾驶行为(以动量方程描述的加减速反应),揭示速度、密度和流量三个参数之间的瞬态和稳态关系,再现各种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过程: 比如,因扰动(并线、换线、抛锚、追尾)产生的拥堵的形成与消散过程,因不合理信号控制产生的路口拥挤,因基建施工和临时社会活动产生的拥挤,还有因非线性、奇怪吸引子产生的拥挤“幽灵”,等等 。 宏观分布规律: 交通需求在网络上的实现过程,出行者是如何决定出发时间的、如何选择路径的、最后导致怎样的路段流量分布。 将巨大的微观离散个人决策结果转化为网络宏观聚集现象,即从微观拥堵到宏观拥挤的转变过程。 研究难度: 自适应、动态、反馈、多行为主体、非线性是交通流的基本特征,积累效应、奇怪吸引性、开放性进一步加深了交通流问题的复杂程度。 不仅使交通科学家绞尽脑汁,也引起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们发现,交通流问题丝毫不比他们研究的现代物理学问题简单。 物理学家Kerner、Helbing、Nakayama、Bando等1990年代以来在: Physical Review E、 Physical Review Lette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B 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关于微观交通流研究的论文,有的论文还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 交通科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关于交通流、特别是网络宏观交通流分布研究的论文则主要发表在著名刊物: Transportation Research-B、Transportation Science上, 如,Herman(美国科学院院士)、Allsop(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Newell(美国科学院院士)、Vickrey(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了著名的交通瓶颈排队模型)、Arnott(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等。 研究现状与趋势: (I)道路交通流 研究的目标:建立能够描述实际交通一般特性的交通流模型,加深人们对复杂多体系统平衡态和远离平衡态时演变规律的认识,指导规划设计、管理和控制。 对道路交通流的研究可以促进统计物理、流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科学和交通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发展。 道路交通流模型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还远未达到可以准确描述和模拟交通过程的目标,一些交通拥堵的形成机理还没有被完全认识清楚。 道路交通流模型研究方法:微观和宏观 微观方法处理车辆相互作用下的个体行为,包括跟驰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或粒子跳跃模型)。 车辆跟驰理论模拟道路上前后车跟随的单车运动规律,假定驾驶员只对前方车辆的变化做出反应,主要参数是本车速度、与前车的距离和两车的速度差,最基本的跟驰模型是Gazis、Herman和Rothery于1961年给出的,是本领域的奠基文献,1995年Bando等人提出了速度优化模型。最简单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是Wolfram于1983提出的,Nagel和Schreckenberg极大地改进了这个模型,提出了著名的NS模型。 宏观方法视交通流为大量车辆构成的可压缩连续流体介质,研究许多车辆的集体平均行为。 经典的工作是Lighthill和Whitham(1955)与Richard(1956)独立提出的交通流连续模型,被称为LWR理论。这一理论建立了密度和流量之间的连续方程,可以捕捉交通流激波形成和阻塞疏导等特性,但该理论认为车辆速度始终满足平衡关系,所以它不能揭示非平衡态的车辆运动(如时走时停现象、相变转换过程)。 Payne在1971年从车辆跟驰模型出发,得到一个描述加减速的动量方程,该方程与连续方程一起构成著名的高阶连续模型,可以用来研究交通流的许多非线性传播特性。随后,学者们改进了动量方程,包括Ross(1988)、Michaloupo

文档评论(0)

ddw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