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IC 高凝期—肝素 消耗性低凝期—肝素联合凝血因子 激发性纤溶亢进期—治疗出血 Thank you Slide 5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非常复杂,包括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该过程包括血小板粘附、活化、补充、聚集,这是血栓形成初始的起始阶段。 血管壁内层的单层内皮细胞分泌血小板抑制剂,例如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这些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可以抵抗血栓的形成。 内皮损伤,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出现或裂隙,具有粘附性的蛋白质暴露,包括胶原、层粘联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von Willebrand因子(vWF)。血小板通过粘附与这些蛋白质结合,从而使粘附的血小板更加稳定,防止它们在剪切力的作用下脱落在血管内。 血小板通过级联反应而被活化,该级联反应过程包括胶原、凝血酶、血清素和肾上腺素,这些因素与特异性的血小板受体结合,共同作用引发聚集化合物的释放,如腺苷二磷酸(ADP)等。血小板粘附到受损的内皮后,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聚集激活剂,如凝血酶、肾上腺素和ADP与特异性受体部位结合,血小板颗粒内部发生反应,导致更多的ADP产生和释放。促进血小板聚集的血栓素A2 (TxA2)代谢产物 和前列环素由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化酶和TxA2 合成酶途径生成。ADP和促进聚集的TxA2代谢产物均可刺激血小板增多,在以后的糖蛋白(Gp) IIb/IIIa复合体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这是传统凝血模式 上世纪60年代就已将所有凝血因子分类,并有经典的凝血瀑布。 根据启动点的不同分为内源性、外源性两种途径 外源性途径有组织因子参与, 组织因子是蛋白,不在血浆中。血液一旦与破损内皮接触,均会接触组织因子,组织因子与Ⅶ因子接触即启动凝血,称为外源性凝血 从Ⅻ因子开始的途径称为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有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 VIII因子和V因子是放大器, 在VIII因子帮助下Ⅸ因子激活Ⅹ因子的速度增加一百万倍;在V因子帮助下,Ⅹ因子激活Ⅱ因子速度可以提高30万倍。 如果凝血因子缺乏,整个凝血通路就会产生障碍,病人就容易出血,最常见的是VIII因子缺乏。 在上世纪中后期发现了先天性Ⅻ因子缺乏患者,按照之前的凝血过程应该会出现严重出血,因为Ⅻ因子是血栓形成的启动因子,但这组Ⅻ因子缺乏患者无一出现出血,全都表现为血栓形成倾向。由此对传统的凝血瀑布产生了质疑。 从这张图可以更清晰的看出Ⅱa因子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Ⅱa对血小板、Ⅴ因子、Ⅷ因子及Ⅺ因子的激活作用在这篇文献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这张图解释了分子量为何影响抗Ⅱa活性。 蚯蚓状分子为肝素片段,蓝色多边形为抗凝血酶,红色三角形为Ⅹa因子,黄色多边形为Ⅱa因子,肝素分子与抗凝血酶结合对Ⅹa因子只起催化加速的作用,对于灭活Ⅱa因子起桥梁作用,这里需要13个单糖,还要5个单糖作为识别片段,每个单糖平均分子量为300,所以一定要达到5400分子量以上才具有抗Ⅱa活性。 普通肝素平均分子量15000,所以具有相似的抗Ⅹa与抗Ⅱa活性 低分子肝素则要看其分子片段占5400以上的比例有多少来衡量其抗Ⅱa活性。 戊糖属于人工合成,分子量很低,只有抗Ⅹa活性。 这是肝素抗Xa及 Ⅱa因子机制示意图。 可以看出,肝素需要与AT 及Ⅱa分子均结合上,才能发挥抗Ⅱa作用,因此抗Ⅱa作用是分子长度依赖性的。 而肝素发挥抗Xa作用时,只需与AT 分子结合,因此抗Xa作用不依赖肝素分子长度。 一般,肝素分子量在5400d以上才具有抗Ⅱa活性。 这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戊糖及水蛭素的抗凝特性 除那曲肝素以外都已出现在去年的ACCP、 AHA 、ESC非ST抬高心梗治疗的指南中。 这四种药都是很好的预防血栓的药物。 但预防接触性血栓的能力完全不同,因此能否用于体外循环及介入治疗,这四类药是完全不同的。 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互相粘着称为聚集。 需要纤维蛋白原、Ca2+及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的参与。 未受刺激的静息血小板膜上的GPⅡb/Ⅲa并不能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在致聚剂的激活下,GPⅡb/Ⅲa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Ca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可与之结合,从而连接相邻的血小板,充当聚集的桥梁,使血小板聚集成团。 GPⅡb/Ⅲa也参与粘附反应。不同的是,GPⅡb/Ⅲa需要在活化的状态下才能通过与纤维蛋白原或vWF因子结合而参与粘附反应。 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 Von Willebrand 因子 Gp IIb / IIIa 复合物 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的聚集呈两个时相,在致聚剂ADP诱导下,低浓度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只出现第一聚集时相,并很快解聚;中等浓度ADP引起的聚集,在第一时相结束和解聚不久,又出现不可逆的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