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主要部件设计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1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机床主要部件设计 3.2 支承件设计 3.2.1 支承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3.2.2 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3.2.2 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3.2.2 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3.2.2 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3.2.2 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3.2.2 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3.2.3 提高支承件静刚度的措施 3.2.3 提高支承件静刚度的措施 3.2.3 提高支承件静刚度的措施 3.2.3 提高支承件静刚度的措施 3.2.3 提高支承件静刚度的措施 3.2.3 提高支承件静刚度的措施 3.2.3 提高支承件静刚度的措施 3.2.4 提高支承件动刚度的措施 3.2.4 提高支承件动刚度的措施 3.2.4 提高支承件动刚度的措施 3.2.4 提高支承件动刚度的措施 3.2.5 减少支承件的热变形 3.2.6 支承件的结构工艺性 3.2.6 支承件的结构工艺性 3.2.6 支承件的结构工艺性 3.2.6 支承件的结构工艺性 3.2.6 支承件的结构工艺性 3.2.6 支承件的结构工艺性 3.2.7 支承件材料和热处理 3.2.7 支承件材料和热处理 课堂讨论(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课堂讨论(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课堂讨论(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课堂讨论(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课堂讨论(支承件的受力分析) 3.3 导轨的设计 3.3.1 导轨的功用和基本要求 3.3.2 导轨的功用和基本要求 3.3.2 导轨的功用和基本要求 3.3.2 导轨的功用和基本要求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滑动导轨结构设计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3 提高滑动导轨耐磨性的措施 3.3.4 静压导轨(自学) 3.3.5 直线滚动导轨(自学) 3.3.6 低速运动的平稳性 3.3.6 低速运动的平稳性 3.3.6 低速运动的平稳性 3.3.6 低速运动的平稳性 3.3.7 滑动导轨的验算 3.3.7 滑动导轨的验算 3.37 滑动导轨的验算 支承件的结合面在外载作用下抵抗接触变形的能力,接触刚度用结合面的平均压强与变形量之比表示: 由于结合面在加工中存在平面度误差和表面精度误差,当接触压强很小时,结合面只有几个高点接触,实际接触面积很小,接触变形大,接触刚度低; 接触压强较大时,结合面上的高点产生变形,接触面积扩大,变形量的增加比率小于接触压强的增加,因而接触刚度较高,即接触刚度是压强的函数,随接触压强的增加而增大。 接触刚度还与结合面的结合形式有关,活动接触的接触刚度小于固定接触的接触刚度。由此可知,接触刚度取决于结合面的表面粗糙度和平面度,结合面的大小,材料硬度,接触面的压强等因素。 相对滑动的连接面和重要的固定结合面须进行精磨或配对刮研,以增加真实的接触面积,提高其接触刚度。固定结合面精磨时,表面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及:Ra≤1.6μm;配刮削时,在25.4mmX25.4mm平面内,高精度机床均布的刮研点数不少于12,精密机床为8,普通机床应不少于6点。紧固螺栓应使结合面有不小于2MPa的接触压强,以消除结合面的平面度误差,增大真实的结合面积,提高结合刚度。结

文档评论(0)

挑战不可能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