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亲子关系对3—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报告.doc
亲子关系对3—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0-0077-03
儿童问题行为是扰乱他人和影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给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1]。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互动理论的兴起,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解释儿童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2]。近年来,李晓巍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的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与外显问题行为,即家庭成员间亲密的关系有利于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3]54-59。在家庭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parent-child relationship)作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深刻地影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都强调儿童与双亲之间的关系是早期社会化和情绪发展的中心部分。Masten与Garmezy指出亲子关系是造成儿童发展和心理病理问题最有影响力的因素[4]。金灿灿等研究发现,完整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防止留守儿童小学时期重度问题行为的发生,帮助流动儿童抵御负性环境对问题行为的负面作用[5]1119-1125。总之,探究亲子关系对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两所幼儿园,共250名3-7岁儿童。回收问卷217份,回收率92%,男童占46.5%(102名),女童占53.5%(115名)。所有被试智力正常,无明显感官障碍、遗传疾病、精神病史。
(二)研究工具
1.亲子关系自我评价量表
用亲子关系量表进行调查。量表总分在60分以下的为亲子危机组、60~80分的为良好亲子关系组、80分以上的为和谐亲子关系组[6]。
2.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适用于3-17岁儿童,共48项,6个维度: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焦虑、多动;按0-3四级计分。该问卷的同质信度为0.932,分半信度为0.900;效度较好,与AchenbachCBCL、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的各分量表呈对应性相关。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儿童问题行为检出率
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规定5个因子中得分都在M±2SD范围内,且多动得分小于1.5的为正常组,其他为问题行为组。(见表1、表2)
表1的结果表明,问题行为组37人,正常组180人,问题行为检出率为17.05%。这一结果与2007年李秀丽《Conners父母问卷在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筛查中的应用》[7]的调查结果相近,但此次问题行为的检出率比2007年略有上升。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增多,受到家长的过多宠爱,造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步,以及儿童面临越来越繁重的学习压力有关。
从表2的结果看出,儿童问题行为组中,男童人数多于女童。这反映出此次调查中男童比女童存在更多的问题行为,与普遍的调查研究结论相同,但对于儿童问题行为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有待以下的统计分析。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描述
从各个因子项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数、标准差方面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描述统计。(见表3)
表3显示,品行、冲动、多动因子数据的离散程度很大,得分偏高,且儿童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焦虑因子分。与常模比较发现,品行、多动因子均分高于常模,各因子标准差明显高于常模。因子项的离散程度大,明显高于常模的现象主要还是抽样太少导致的。儿童的冲动、多动因子分高于焦虑等内隐问题行为的得分,这表明儿童的问题行为以外部问题行为为主,内隐问题行为正处于发展阶段,此结论与俞国良的研究基本吻合[8]。
(三)儿童亲子关系的情况
对儿童亲子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并分组,结果(见表4)。
表4显示,亲子关系总体情况良好。亲子危机仅占总数的3%。
(四)不同亲子关系组儿童问题行为的情况
对不同亲子关系组儿童问题行为的得分进行F分析,结果(见表5)。
从表5看,不同亲子关系组儿童在品行、焦虑、多动因子上存在差异(p0.05),在问题行为总分、学习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亲子危机组中儿童焦虑、品行、学习问题最为严重。亲子关系的差异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程度不同与李晓巍等[3]54-59的研究吻合。这主要是因为亲子关系紧张,儿童容易遭到父母的拒斥,心灵受到伤害,表现出挫折感,抑郁或低自尊现象,产生焦虑,甚至导致精神疾病的产生。同时儿童的道德认识处于发展阶段,容易出现偏差,表现出更多反社会倾向、行为抑制和社交退缩、缺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