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是非之争和鱼乐之辩浅谈庄子的认识论.docVIP

从是非之争和鱼乐之辩浅谈庄子的认识论.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是非之争和鱼乐之辩浅谈庄子的认识论.doc

从是非之争和鱼乐之辩浅谈庄子的认识论   摘 要:人与物皆因源于蔽障而有是非争论。在庄子看来,宇宙万物皆起于“无”,客观事物实质都是齐同的,本无是非可言。因此,要以道观物,做到万物齐一。具体的体认方法是“以明”“心斋”“坐忘”,做到物我互化、道通为一,以此直观体验世界本源“道”。   关键词:庄子 认识论 是非 物化 道   战国之世,诸子蜂起,学派林立,论辩是非,互争长短,正所谓“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齐物论》),“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天下》)。在庄子看来,宇宙万物皆起于“无”,客观事物实质是齐同的;而是非然否的争论,都是源于主体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只有破除自我,“以明”“心斋”“坐忘”“丧我”,以物我两化、通天一气的直觉才能真正体验到“道”。   一、识道:从是非之争到万物齐一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齐物论》),辩论双方以至于任何企图充当仲裁的第三方,都有自己的主观立场,不存在评判是非的客观标准。庄子从是非之争看到每个认识主体都有各自独立的价值标尺,真正的是非判断标准在哪?庄子认为是非之争根源在于主体认知的局限性,源于蔽障;世间万物本源状态是物在两行、万物齐一。   (一)源于蔽障,是非无定准   庄子看来,自然和社会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性。“殊技”“殊性”(《秋水》),“四时殊气”“五官殊职”“万物殊理”(《则阳》),事物本身的独特性是人无法否定和改变的,是无法用同一标准来裁断的。   从自然属性讲,认知主体是有阈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个人生命是短暂的,心智的能力是有限的,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宇宙的无限性构成矛盾。因此,任何从有限的个体出发,企图对广阔的宇宙作出正确的判断,是不可能的。   从社会性质讲,认知主体局限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和僵固的文化环境中,“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秋水》),很容易形成一种封闭性的心态,无法跳出自己的圈子认识到圈外世界的真相。   更何况,“夫随其成心而师之”(《齐物论》),认知主体常受到“成心”的影响,“未成乎心而有是非”(《齐物论》),人们连自己的主见都未有就已经有是非然否了。   再者,“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秋水》),以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世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结论。   因此,世界的一切都笼罩在假象中,真实的世界被遮蔽了。人心的蔽障,以人为非,确是是非之病根。   (二)物在两行,万物齐一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齐物论》)。庄子认为一切事物本来都有它是的地方,都有它可的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和不可的,即物的存在与对立都是“天理固然”(《养生主》)。“物无非彼,物无非是”(《齐物论》),物在“两行”(《齐物论》),物与我各得其所,对立双方并行不悖。因此,是非本身的正当性是值得怀疑的,庄子对是非的明辨从根本上进行了否定。   “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齐物论》);“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寓言》)。“天钧”(或作“天均”),即“天倪”。庄子看来,万物皆种,没有绝对的界限,就像在一个运动着、旋转着的自然磨轮之上,找不到始点和终点一样;“休乎天钧”“和以天倪”,人应该站在这样的自然之磨上看待是非;在这个“天钧”和“天倪”的立场上,使是非得以消解,进而“道通为一”(《齐物论》)。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门之枢轴可运转无穷而不停滞,站在“道枢”的位置上看世界,就会发现彼此是非对立是根本不存在的。“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宗师》),在“道”之中,一切是非皆融为一体,“万物一齐”“是非不可分”(《秋水》)。而且从时间上看,“道未始有封”(《齐物论》),“道无始终”(《秋水》),即追溯至天地之始及前,何有是非可言。宇宙源于“道”,万物齐一,无所谓是非然否之论。   二、达道:从以明观化到鱼乐之辩   “道”是世界的本源和总体,达“道”的方法和途径在庄子看来是“守道”(《大宗师》)、“体道”(《知北游》),以一种物我互化的、全息的直觉能力“睹道”。庄子不仅打破了物与物的疆界,而且打通了心灵与实物的通道。   (一)以明观化,澄明睹“道”   庄子努力于最终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独与道游于大漠之国”(《山木》),追求一种精神的绝对自由——“无待”“逍遥”。要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的境界,需要用“以明”的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