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脑患者的护理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脑患者的护理精要.ppt

脑膜炎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卵圆形或肾形 常成对或四联排列 根据菌体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的不同,分为13个血清群 以A、B、C群为多见。我国以A为主. B及C群为散发菌株 流行特征 从年前11月份开始,次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 由于间隔一段时间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积累,以往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7-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 0.5-2岁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15岁以下发病者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 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者多,带菌者60-70%,典型流脑1% 暴发型: 起病急骤、病情凶猛如不及时抢救可于24小时内死亡. 多见于儿童. 败血症休克型: 突起寒战、高热,迅速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 碍或惊厥、短期内全身出现广泛瘀点、瘀斑, 且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为突 出表现,可见面色苍灰,四肢厥冷,尿量减少 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不可测出。脑膜炎 表现可不明显。 脑膜脑炎型: 混合型: 轻型 轻型流脑: 多发生于流行后期,仅有较轻的上呼吸道感染皮肤仅有少量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 婴幼儿:因神经系统未成熟,表现多不典型,惊厥 腹泻和呕吐较成人多见,脑膜刺激征可缺如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中性粒 细胞在80-90%以上。有DIC者,血小板减少 1.病原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 青霉素G 为首选药物,青霉素不易透过大脑屏障,大剂量注射才能达到有效杀菌浓度。青霉素G剂量儿童为20-40万U/kg/日,成人20万U/Kg 疗程5-7日。 磺胺 :中、轻型病人使用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钠 : 病情较重或青霉素过敏的病人 2.对症治疗: 高热用酒精擦浴, 头痛剧烈者用脱水剂, 惊厥时用冬眠灵、安定等镇静剂。 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至症状消失后3天 密切观察接触者7天 2.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尽量避免 到人群拥挤的场所 3.保护易感人群:脑膜炎球菌A群菌苗 0.5ml皮下注射 密切接触者服磺胺药预防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5 治疗 6 护理 4 临床表现 3 发病机制 常见的护理诊断 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 与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有关 2.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脑膜炎内毒素引起微循环障碍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内毒素作用于皮肤毛细血管有关 4.潜在并发症 休克、脑疝、呼吸衰竭 (一)一般护理 1.呼吸道隔离 2.卧床休息 3.病室要求安静、温暖、舒适 4.饮食: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 不能进食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 护理措施 流脑 的护理 病人 粉我粉我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治疗 6 护理 概述 人类对流脑的首次记载是1805年瑞士日内瓦暴发的一次流行. 1887年确定了病原体。 流脑是一个比SARS更严重的、更持久的全球性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 2002年非洲发生大规模流行,25万发病、2.5万死亡。 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表现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严重可出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1 病原学 6 护理 4 临床表现 5 治疗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病原学 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人体,对外界抵抗力弱,对干燥、寒冷、热和一般的消毒剂均敏感。在体外低于37℃或高于50℃的环境中易死亡.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6 护理 4 临床表现 5 治疗 3 发病机制 传染源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是带菌者和病人。 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 流脑隐性感染率高,所以带菌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通过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6 护理 4 临床表现 5 治疗 3 发病机制 发 病 机 制 病原侵入↓ 鼻咽部繁殖→无症状携带 ↓ (60-70%) 血液循环→上呼吸道炎、瘀点、瘀斑 ↓ (30%) 通过血脑屏障 ↓ 化脓性脑脊髓膜炎(1%) 病 理 生 理 1.败血症期: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坏死、 血栓形成、组织、脏器出血 2.脑膜炎期 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化脓性炎症 3.爆发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