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竹编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名称:非遗文化该何去何从——以徽州竹编为例  年级专业:   12级新闻         姓名学号 联系电话:    合作人: 批阅教师:      提交时间: 2014 -10 摘要:徽州竹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民国时期,竹编工艺品日趋没落,无人问津。建国后,于1951年10月竹工生产合作社建立。1998年屯溪竹编工艺厂改制,现从事竹编的人员寥寥无几。近年来,为适应外贸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屯溪竹编发展了竹编画、竹雕、竹制人物、竹编兽禽等。 此次调研报告建立在人物采访以及实地走访的基础上总结得来的。通过拜访竹编老艺人,采访屯溪区政府,以及实地考察,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大量信息、资料。进一步了解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徽州竹编发展状况。 通过调研得知,虽然政府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上投资很多,也较之以往更加重视,但是徽州竹编现今还是面临着发展瓶颈,如后继无人。徽州竹编为群众了解较少,只有政府与相关人员一起努力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徽州竹编 历史 现状 发展 导语 徽州工艺大多有非常丰富和深厚的文化蕴含,是实用性和艺术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有较强的精品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地域性。 竹编工艺在近期发展中吸取了其他民间工艺的长处,丰富了竹编工艺的表现手法,扩大了创作范围。这样,除了生产传统的日用品、礼品外,还先后试制出穿花花篮、格子竹席、两用花瓶、熊猫罐等几十个新品种。这些产品选料精细,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结实耐用。 近年来,随着外贸、旅游事业的发展,黄山市广大竹编艺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在设计上不断突破,使产品由原来的长、圆、方、扁等造型简单的几何图案,发展成竹编画、竹编人物、竹编禽兽等数百种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形成了竹编器皿和竹编动物两大系列。 2008年,徽州竹编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府加大了对徽州竹编经济及政策的扶持力度,但是徽州竹编如许多其他非遗一样面临着尴尬境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价格却始终抬不上去,从事手工艺的人越来越来少。 中国自2001年开始启动非遗保护,12年过去了,有的非遗项目发展很好,几乎是举世皆知,名号已经打出中国,如黄山茶叶;有的则举步维艰,逐步衰落,如徽州竹编。除却历史的原因,更多的还是现实原因限制发展步伐的迈进。 我们将以徽州竹编为例,探求非遗该何去何从,求索发展之路,力求找到出现瓶颈的具体原因以及突破现状的方法,该怎样发展,用什么样的方法?向哪个方向发展?要达到什么目的?最终想要什么结果?一切任重而道远。 目录 绪论 ...........................05 非遗视角下的徽州竹编 ...........................07 屯溪区政府的保护措施及原则 ...........................09 其他地区、其他非遗保护措施及经验 ...........................11 非遗保护存在的困难以及注意事项 ...........................14 结论 ...........................16 第七章 参考资料 ...........................17 正文 第一章.绪论 选题背景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财富,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人民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