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第一专题《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VIP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第一专题《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第一专题《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睢宁县中学高一语文学科中心备课教案 日 期:2015年4月 主备人:陈松桂 审核人: 课题名称:《寡人之于国也》 课型:新授课 课时:共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梳理、点拨。 【导学过程】(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程序,问题等) 三次备课(个案补充) 预习导学:(时间:10分钟) 1、 划分段落。 2、 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3、 细读课文。 课中合作探究:(时间:12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是劝说君王实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借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内容。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时代背景介绍:《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 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 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 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 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 束:文王关爱百姓,百 姓爱 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2、找出文章的三个关键句子,理清结构。 3、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

文档评论(0)

cjl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