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排放控制提升策略.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污染排放控制提升策略 一、引言 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已经具备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同时,东部地区面临着资源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的多重压力,也陆续开始向内陆地区转移传统技术与产业。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工业为主。工业作为三次产业中污染排放量最多的产业,其转移过程可能也伴随着污染的转移。如果这种转移规模较大,就会对生态环境原本就相对脆弱的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部分发达国家以及东部部分地区发展初期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种种矛盾和危害,应该作为深刻的教训。如何既有序推进产业与技术的转移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又保证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普遍改善,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竞争国家之间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环境规制标准国家的企业,往往刻意降低本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从而使污染密集型产业不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的天堂”(Esty,1994,1996)。同时,许多实证方面的研究表明,这种以环境规制标准降低来吸引高规制标准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往往是竞争到底的(racetothebottom),即这种相互竞争博弈的结果导致各竞争国的环境规制标准一降再降,形成恶性竞争,使得环境不断恶化(ManiandWheeler,1999;vanBeersandvandenBergh,1997)。因此,通过产业转移,完成污染转移、能耗转移的可能性是始终存在的。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尤其是广大中、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但是,迄今为止已有的关于中国环境污染与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国内环境的影响。如夏友富(1999)系统阐述了外商投资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舒基元(2003)分析了国际污染转移产生的途径与根源,以及我国在利用外资以及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环境污染转移问题。杨海生等(2005)根据1990—2002年中国30个省市环境、经济、贸易数据和29个省市FDI的数据,建立全球化与中国的计量模型,发现FDI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DI对环境有负效应。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见,且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如杨昌举(2006)、黎金风(2007)、谢丽霜(2009)等,定量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笔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2001—2008年中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以及污染型行业的布局变化,分析了污染转移与污染型产业转移的关系,发现区域间的实际污染转移变化并不完全与污染型行业的区域转移情况相吻合,而区域间污染排放控制技术的变化正好解释了这一现象,且技术进步在减少污染排放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产业和技术两个角度对当前环境污染转移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提供决策参考。 二、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 笔者选取2001年与2008年的工业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以及固体废弃污染排放数据,应用公式Pj=pijt+1pjt+1-pijtpjt分别计算出2001年和200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各类污染排放占全国污染排放比重的变化情况(见表1)。其中pijt为t年i省的j类工业污染排放量,pjt为t年全国j类工业污染排放量。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除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有所增加以外,化学含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占全国污染排放的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中部地区除工业烟尘排放比重有所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都有所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烟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比重都有所增加。东北地区除固体废弃物排放比重减少外,其他污染排放比重也都有所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与2001年相比,2008年污染已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转移。而就污染转移的程度来看,废水化学含氧量、氨氮以及大气二氧化硫这三类主要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而工业烟尘排放主要向东北地区转移,工业粉尘排放向中部转移的程度则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排放主要向东部和中部转移。 三、全国污染型行业的产业布局变化情况 从全国污染排放转移变化情况可以看出,除固体废弃排放以外,其他污染排放都有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趋势,其中污染排放向西部转移的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初步猜想可能在2001—2008年,污染型行业的区域布局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发生了转移。以下将依据34类不

文档评论(0)

chqs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