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學小班的教學實踐-edb.org.hk.pdf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香港小學小班的教學實踐-edb.org.hk

《香港教師中心學報》,第十三卷 香港教師中心,2014 © 香港小學小班的教學實踐 章月鳳、李子建 香港教育學院 摘要 香港 政府自 2009 年在 小學推 出小班教學政策 ,至 20 13 年 9月已 有 344所 小學推 行 小班教學 ,不 少學校已 推廣 至小學五年級 。小班教學的 成效如何 ?本文結合 文 獻 對小班成效的 綜述 ,透過 對推行 小班教學的 兩所 學校共 10位 教師 進行焦點團 體 訪談 ,初 步剖 析香港 小班教學政策下的 教師 教學實踐 ,並提 出進 一步調整或 深化 政策的 意見和建議 。 關鍵詞 小班教學,教學實踐,香港教育,教師發展 甲、小班教學政策的推行   順應香港出生率遞減 ,小學收生人數減少的趨勢 ,香港政府於2007 年宣佈實施小班教 學政策 ,自2009- 10 年度起 ,從小學一年級起 ,每班人數減至25 人 。對於小班教學政策下教 師的教學實踐 ,香港政府沒有很明確地在其綱領性文件提出具體要求 。而Galton Pell 針對 2004 年參與 「小班教學先導計畫」的37 所學校進行研究 ,並提出有效小班教學的六大核心 原則 ,包括 :(1 )建立適切的教學目標 ;(2 )運用多樣化的提問技巧 ;(3 )鼓勵學生參與 課堂活動 ;(4 )安排小組活動促進學生互相協作 ;(5 )給予學生回饋 ,幫助他們反思學習 效能 ;和 (6 )使用有效 「促進學習」的評估策略 (Galton Pell, 2009, pp . 5-6 )。這六大原 則一直被公認為香港教育局 、師資培訓機構 、學校和教師推動小班教學政策及檢視小班教學 成效的主要框架 。 35   對於小班教學政策是否能提升學習成績 ,世界各國的學者進行了眾多的研究和論證 ,但 是都未能達到統一的說法 。他們發現 ,除了班級規模之外 ,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還會受其他 眾多因素影響 ,包括教學科目、學生程度 、年齡和背景等 (Blatchford, Bassett, Goldstein, 2003 )。但是不少學者都認為 :實施小班能否帶來影響 ,要視乎教師是否有效地運用小班的 優勢來提升教學實踐的品質 (Blatchford et al., 2003 )。要鼓勵教師善用小班環境的優勢 ,促 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重要因素 (Galton Pell, 2009 )。   為了促進小班教學政策的實施 ,香港教育局和各大學師資培訓機構在過去的五年內為教 師提供了大量關於小班教學專業的培訓 。小班政策推行至20 13 年9 月 ,已有344 所小學 (約 有七成公營小學)參加 (Education Bureau, 20 13 ),並推展小班教學至小學五年級 。對於小 班政策第一週期推行的成效 ,現在是時候進行探討和反思 ,以便提出將來調整或深化政策實 施的意見和建議 。 乙、小班環境下的教師教學實踐   縱覽世界各國關於小班成效的研究和討論,小班政策對教師實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 五方面: 一、小班教學提升學生的參與   在小班教學中,教師會更多使用小組活動 (Harfitt, 20 13 ),減少全班教學的時間 (Blatchford, Goldstein, Mortimore, 1998; Bascia Faubert, 20 12 ),分組時每組的人數更 少 ,以增加合作的機會 (Yeomans, 1987 )。使用小組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和與他人互動 的機會 (Blatchford, Baines, Kutnick, Martin, 200 1; Hallinan Sørensen, 1985 ),更多展示 學生的作品 (Blatchford, Russell, Bassett, Brown, Martin, 2007 )和使用更多正面的回饋 。不 但師生在課堂中互動的量和深度都有增加 (Blatchford, 2003; Finn, Pannozzo, Achilles, 2003; Hallinan Sørensen, 1985; Özerk, 200 1; Yeomans, 1987 ),師生在課堂以外的互動也會增多 (Hallinan Sørensen, 1985 ),而且互動方式更多樣和個人化 。很自然地 ,教師和每個學生 的關係會更緊密 (Cakmak, 2009; Yeomans, 1987 )。

文档评论(0)

759865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