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疝CT诊断(高).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脑疝的CT诊断 临床表现 1、小脑幕切迹疝时,幕上脑组织被挤压到幕下,中脑、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等可受压而出现相应症状。患者常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甚至昏迷。病灶侧瞳孔先缩小,继而逐渐散大,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对侧中枢性偏瘫等。 2、枕骨大孔疝时,临近延髓、颅神经及血管被挤压,延髓随小脑扁桃体下移,呼吸、心跳等生命中枢受损,患者常突然出现呼吸停止,深度昏迷,四肢瘫痪等,不及时抢救,会导致骤死。 小脑幕裂孔疝CT表现 1、环池受压变窄或消失:是TH最重要、最敏感的征象。当原发病变是单侧或集中于小脑幕切迹附近时,可使对侧环池受压变窄或消失,病侧环池增宽;如病变远离小脑幕切迹,环池对称性受压变窄或消失。 小脑幕裂孔疝CT表现 2、脑干受压变形,第三脑室下移,中脑平面可见病侧颞叶向内突出移位。中线显著移位,继发对侧侧脑室颞角增宽。 3、病变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第三脑室闭塞,脑沟受压消失,四叠体池及大脑大静脉池变形或闭塞,外侧裂池及鞍上池闭塞。当脑干周围池闭塞,脑干明显受压,第四脑室也明显受压、狭窄或闭塞,是脑疝的晚期表现。 枕骨大孔疝CT表现 四脑室显著狭小或闭塞或拉长下移,枕大池变小或消失,脊髓中央管扩大积水。延髓、桥脑、小脑下蚓部下移,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延髓和上段颈髓受压,一般认为小脑组织超过枕骨下5mm可确诊。 大脑镰下疝CT表现 原发灶(血肿)临近脑沟变窄,部分消失,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等中线结构受压变窄、闭塞并向对侧移位,第三脑室、室间隔等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部分脑实质疝入对侧。采用冠状位更能清晰显示扣带回向对侧移位。 参考文献 《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华西医学》(2008.23(2))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3.第5卷)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7年第35卷) 《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4年第13卷) * * 脑疝的概念: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临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综合症,称为脑疝。 急性脑疝病情危急,发展迅速,常危急病人生命,早期明确脑疝的部位及程度,对病人的抢救及其重要。 解剖基础: 整个颅腔由大脑镰、小脑幕及颅骨构成幕上左、右腔及幕下腔,其中幕上左、右腔经镰下孔相通,幕上腔借小脑幕切迹裂孔与幕下腔相通,幕下腔经枕骨大孔通颅外。当颅内急性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血肿、水肿或肿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达致一定程度时,出现颅内压力分布不均匀,占位性病变周围脑室、脑池、脑沟受压变窄,甚至闭塞,病灶内侧脑实质向内、向下疝入。 分类: 2、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为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挤向椎管内。 3、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为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挤入对侧分腔。 1、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疝— 为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幕下。 CT 表 现 左侧TH形成,左侧颞叶疝入左侧环池(细白线),同侧环池增宽(黑箭),脑干略受压变形,同侧侧脑室及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第三脑室、大脑大静脉池明星受压变形。 脑干出血并破入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受压变形 双侧侧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右移,脑中线明显右移。 左侧侧脑室受压变窄并右移,脑中线右移。 MRI轴位显示扣带回向左侧移位(白箭),侧脑室受压变窄移位(黑箭) CT测量脑中线结构移位预测急性脑疝: 统计学分析,脑疝发生之前(脑疝临界状态),各个脑中线结构移位的危险系数(阈值)取整数分别为:中脑移位3mm,大脑镰移位6mm,第三脑室移位9mm,透明隔移位12mm。 1、中脑移位与脑疝之间线性关系。 2、大脑镰移位与脑疝之间线性关系。 3、第三脑室移位与脑疝之间线性关系。 4、透明隔移位与脑疝之间线性关系。

文档评论(0)

xiexie2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