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高中地理课程改革.ppt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学发展观高中地理课程改革.ppt

科学发展观 与高中地理课程改革 李久生 博士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 苏 教 育 学 院 一、发展观的演化 二、科学发展观释义 三、新课标的科学发展观解读 一、发展观的演化 1、发展与发展观的概念—— ●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使所有人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 ●发展与增长的关系——现代发展理论认为:“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三者相互联系的过程;“增长”是指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产出的量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发展则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 ●中国人对“发展”的理解——有没有→多不多→强不强;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观—— ◆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 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总的看法;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观点和体系; ◆是一个政党或政府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主张。 2、几种主要的发展观—— ● 经济增长论 ● 增长极限论 ● 综合发展观 ● 循环经济的发展观 ● 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 ● 可持续发展观 ●成果——警示人们: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看待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人类要注意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最终极限对人类发展和人类行为的影响。 ●问题——过于悲观并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增长—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将人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忽视了人类把握自己命运和行为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支撑和促进作用。 ●特点——可持续发展观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后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动;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 3、发展观演化的阶段划分—— 4、新、旧发展观的比较—— ●传统(旧)发展观——线性。假设只有一条单一的轨道供所有的国家循其发展。处在单一轨道上的落后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赶上其它国家。于是最便利的发展方法就是仿效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而资金和技术转化是达到这一目的最好、最快的手段。传统(旧)发展观鼓励发展中国家、后发展国家摒弃他们的传统甚至文化。 ●新发展观——多样性。认为发展过程有可能存在许多并行的发展轨道。在很多层次上,即使有共同的长期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国家很可能会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发展模式。新发展观将人的能动作用放在中心位置,重视人类的自身发展、教育,建立更加协调、有效的体制。发展所依赖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资本,而非物质资本,“传统”并不是一种依靠而成为一种财富。 二、科学发展观释义 ①历史的反思——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史,绝大多数时候是受“发展主义”思潮左右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在上世纪中叶,当我们倡导批量生产、机械化、工业化、“赶超式”发展时,“寂静的春天”已经来临并席卷全球。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就是硬道理”思想指导下,兴起了一轮又一轮“投资热”与“开发热”。这些“热潮”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也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与污染。但这些浪费与污染不仅没有算入发展的成本,反而摇身一变成为经济增长的“有机构成”。 以砍伐森林造纸为例: ▼砍伐木料,GDP增长一次; ▼运到造纸厂造纸,GDP增长一次; ▼造纸排放的污水引起人畜用水质量下降,于是制造漂白粉及净水机等,GDP增长一次; ▼森林及植被破坏后,进行生态建设、兴修水利(包括大型调水工程等),建设各级各类防洪防涝设施,制造必要的安全产品,GDP又增长若干次。 ——实际上,在这些增长的背后,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降低。 ② 现实的思考——宏观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状态不协调。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总体进入小康社会,但这是低水平、不完全的小康。在2000年考核小康社会的十项指标中,绝大部分都实现了,只有农民人均收入、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没达到。 从GDP等宏观经济发展大局来讲,都达到了小康,但农民生活、社会公共卫生等远远没有达到。因此,对发展的理论应该从更宽泛、更全面、更持久的意义上去理解。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必须同步加快发展,而且是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受到资源供给的严重制约 ◆资源禀赋较差,人均占有量低。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