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因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而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的现象称萎缩。P40
机制: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多,以适应其营养水平低下的生存环境 。
特点:器官的萎缩:体积减小;数量减少;颜色变深、暗;功能降低
病理性萎缩分为 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局部)②失用性萎缩(工作负荷)③去神经性萎缩(效应器萎缩) ④压迫性萎缩 (长期)⑤ 内分泌性萎缩(靶器官萎缩)
后果:原因消除后一般可恢复原状。但病变如继续发展,则萎缩的细胞可最后消失,并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占位,影响组织器官的复原和功能的发挥。
萎缩的顺序:按对机体的影响程度,影响小的先萎缩。(脂肪骨骼肌肝、脾等心、脑)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p41
机制: 肥大的物质基础是DNA含量和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等)增多, 蛋白合成占优势和微丝增加,使器官均匀增大,以适应环境改变的需要。
增生:主要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p42
机制: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细胞凋亡受阻。
炎症和修复中除实质细胞增生外,还伴有纤维母细胞,血管等间质增生。
化生(p43)概念: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并非由一种成熟的细胞直接转变另一种成熟细胞,而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转化而成)。*是一种异常的增生,可发生恶变。
类型:
(1) 鳞状上皮化生:如支气管柱状上皮因慢性炎症刺激化生为鳞状上皮, 慢性子宫颈炎时,子宫颈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
(2) 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时, 胃粘膜上皮转变成小肠型或大肠型的粘膜上皮。
(3) 间叶组织的化生:一种间叶组织转化为另一种间叶组织, 如纤维母细胞组织化生为骨母细胞或软骨母细胞,形成骨、软骨组织。
化生对机体的意义:
优:适应了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局部对刺激的抵抗力
劣:丧失了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有可能发展为肿瘤
化生的转归:1、上皮组织的化生 2、间叶组织的化生
细胞和组织损伤
细胞损伤的原因:
(一) 缺氧或低氧 (Hypoxia)最重要
其原因为:1. 血管疾病 2. 心肺功能下降 3. 血液携氧功能下降(如CO中毒)
(二) 生物因素:最常见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等
(三)理化因素:温度、机械、电离辐射、强酸、强碱、药物等
(四) 营养因素:
(五) 免疫因素: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六) 遗传因素:染色体畸变或突变
(七) 其它: 年龄、性别, 衰老、心理、社会和医源性因素等
上述各种损伤因素可通过三个方面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
(一).细胞膜的损伤 (二).细胞核的损伤 (三).细胞浆的损伤(细胞器)
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的现象。p45
特点:细胞内的变性是可逆的,细胞间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常伴功能下降。
变性:细胞水肿(cellullar swelling)或水变性(hydropic);脂肪变性(fatty)或脂变 (fatty change);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或透明变性(hyaline);淀粉样变(amyloidosis);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病理性色素性沉积(patholigic pigmentation)
细胞死亡:坏死(necrosis):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
凋亡:与基因调节有关,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水肿:细胞质内水、钠增多,细胞损伤中最常见的早期变化。P45
发病机制:细胞膜损伤,线粒体损伤
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肿胀、边缘变钝、包膜紧张、切缘外翻、颜色苍白无光泽。
光镜观:CV↑,胞浆内许多细小红染颗粒--颗粒样变;CV↑↑,胞浆疏松透亮呈空泡状,胞体膨胀似气球--气球样变。
电镜观:胞核正常,胞浆的内质网和线粒体肿胀呈囊泡状
结局:恢复;细胞溶解,死亡
常见部位:常见于心、肝、肾等器官实质细胞
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多的现象。P45
病理变化:
肉眼观:细胞体积增大,表面光滑、边缘变钝、切面油腻感、色黄质软。
光镜观:CV↑,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脂滴多位于核周-CV↑↑,挤核靠边-CV↑↑↑,融成脂囊。
电镜观:胞质内脂肪聚集为电镜可见的脂肪小体。
1) 肝脂肪变性
发病机制:a 脂蛋白合成减少;b 中性脂肪合成过多.;c 脂肪酸氧化障碍
2) 心肌脂肪变性
灶性:心脏发生的多见于左心室心内膜下和乳头肌周围,脂变区的黄色心肌与未脂变区的暗红色心肌间隔出现,状似虎皮的病理变化称虎斑心。
弥慢性:两侧心室心肌弥漫淡黄色, 见于严重缺氧和中毒时.
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下增生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