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1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课件(新课标岳麓版):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ppt

2011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课件(新课标岳麓版):第20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 【解析】 婚姻观念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时期的婚姻观念受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回答第(1)问要抓住材料一“父母之命……行不通”和材料二“我离婚了,我自由了”这些关键信息,由此判断当时婚姻观念由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回答第(2)问实际上是从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分析不同婚姻观念存在的原因,这里的传统社会是农耕文明时代,近代社会则是工业文明时代。 回答第(3)问要着眼于材料出处。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旨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婚姻观念逐渐自由,而社会学家费孝通《生育制度》一书从整体上说明了家庭如何延续、为何延续的问题,因此强调婚姻的严肃性和彼此应当承担的责任。 【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解题指导】 注意试题的角度限制是“反清革命色彩”,B项体现的是“断发”,而断发具有明显的反清色彩。 【答案提示】 B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从历史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不断出现,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图片资料丰富,更适合这种命题形式。本题要求判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图片更具时代性。 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题指导】 维新变法时中国人已经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政论性报刊,因此首先排除A项。《新申报》采用白话文形式报道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以及一些社团组织的爱国行为,如冲击曹宅、痛打章宗祥、露天演说等,由五月五日时间可知,工人阶级还未登上历史舞台,而且当时中国执政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 因此C、D两项也不正确。 【答案提示】 B 大众传媒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本题以全新的视角考查报纸的功能,颇具导向性。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洗衣去垢,囊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用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 材料二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 ——《鲁迅全集》第一卷 (1)上面的两则史料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地方县志和文学作品也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特别是针对社会生活的研究而言其史料价值更应值得重视。 (3)对史料的信息要进行去伪存真的提取和加工。如上面材料一中反映出毛巾在农村的普遍使用,这一记载不完全符合历史史实。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变化?“毛巾……亦皆用之”的记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答案】 火柴取代火石、毛巾取代土布、肥皂代替皂荚、钟表取代日晷仪;文中记载不完全符合事实,因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农村的影响很小,所以不可能在农村普及毛巾。 2.材料一中,对“计时之器”的记载反映了哪些信息? 【答案】 计时之器的使用范围很窄,说明当时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差;后来钟表也只是在很小范围内使用,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钟表仍然是“稀罕之物”;但随着轮船、火车的通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开始增强。 3.导致出现材料二所述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所以新旧事物、新旧工具同时并存。 关于近代铁路 早在同治元年,怡和、旗昌等27

文档评论(0)

rijind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