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标准化基础上的非标准化
孟 刚
将来人们可以在工厂中定做专为他们设计的房屋。当今的技术其实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但现在的建筑产业仍然几乎全部依赖于传统的、人工化的建造技术。
——格罗比乌斯,《住宅产业》(Wohnhaus-Industrie),1923
格罗比乌斯真不愧为大师。在随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师为实现这样的预言而努力着。建筑工业化一度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并且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向着这一方向探索。
“工业化”英文为Industrialization。按照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定义:生产的连续性(continuity)、生产物的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生产过程各阶段的集成化(integration)、工程高度组织化(organization)、用机械代替手工劳动(mechanization)、生产与组织一体化的研究和实验(research development)。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Conrads 1970:110)
1. 标准化还是被标准化
1.1 标准化的基本特征
所谓标准化,讲到底就是一种技术策略。它因分工合作的需要而产生,使得来自不同生产者的产品能够具备相同的性状特征或协同作业的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参与者的生产行为因为具有相同的技术逻辑而减少和避免了技术沟通的障碍,从而也减少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同时,标准化还是一种质量控制手段。所以,标准化广泛出现在各行业的生产流程中。
当然,标准化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标准化意味着赋予多个对象以相同特性,它与个性化、多样化在本质上是矛盾的。对于某些行业,如建筑业来说,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缺失必然导致单调无趣,对行业发展不利。
所以很多像格罗比乌斯这样的建筑师对标准化推崇备至,但另一些建筑师却唯恐避之不及。一点都不奇怪,标准化就是具有这样的两面性。在技术层面人们很容易接受它,但它的本质却并非如此简单。标准化归根到底与人性的本质特征密不可分,它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共同需求的基础上,实质上人们共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它存在的必要前提。可以说,标准化技术本质上只适用于标准化的人群。
1.2 早期的标准化
早在工业社会之前标准化的思想就已经出现了。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单单局限在技术领域,还包含了审美和政治因素。在那种建造技术相对落后、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时代,标准化对于建筑业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今天,因为它往往扮演着先进技术传播者的角色,把相对成熟的建造技术和广泛接受的审美经验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
图1 西方传统建筑在使用标准化构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比如融合了技术与审美的柱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及作者自摄)
西方传统建筑中的柱式就是标准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古代的建筑著作中,建筑师对柱式的定义与描述总是以详尽的尺寸限定为手段,以保证其技术的精确传达。而在中国,传统建筑更是体现了高度的标准化,例如众所周知的《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一部建筑标准化著作。该书的意义首先是明确了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等级、体系;其次统一了建筑形式、风格,从而保证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水平;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制定严格的料例、功限,杜防当时泛滥的偷工减料、贪污盗窃。它最著名的内容当数“材分模数制”,这种模数制把“材”作为尺寸基准,分为8个等级,其实就相当于现代建筑里面的模数。《营造法式》的成功立足于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完善,建筑业的从业者可以方便地从中获取实用信息,减少设计工作量,降低技术风险。
图2 以《营造法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标准化著作,统一了官式建筑的体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
1.3 标准化的两面性
古代的标准化著作一方面为建造者提供了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标准外元素的限制作用,更有一些强制限定的例子。比如《营造法式》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就是通过强制性的规定实现的。“材分制”提供了建筑构件的选择集,还规定了构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因此沿用这一体系的建筑单体必然具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尽管它明显限制着工匠的个人发挥,但却保证了建筑的高质量。
而这种标准化赖以存在的更进一步的前提,就是当时人们需求的趋同。我们知道,那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不像今天这般丰富多彩,社会道德对多样性的宽容也十分有限。尤其是上层社会,希望维持既有社会制度,所以标准化也受到他们的欢迎。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从开间、进深到部件尺寸,甚至色彩搭配,都必须符合官方要求。因此,标准化仍然是社会形态的一种体现,它是既得利益者的主动推广和下层社会的被动接受之间的平衡。
对于标准化,建筑的设计建造者或者拥有者同样处于着既主动选择又被动接受的情况。为了利用技术经验,保证建筑质量,人们可以愉快地选择建筑标准作参照;而对于某些标准中否定多样化的技术或非技术元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