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整理)2要点.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含义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三个层次:规模庞大的机构 大量复制的信息 人数众多的受众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 运用先进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单向性强,互动机制较弱 6.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A 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 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 B 解释与规定 C社会化功能 D提供娱乐 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 C、麻醉功能: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丧失社会行动能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4.大众传播的功能: 环境监视功能:传媒向受众提供并告知信息,使人们了解自己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社会协调功能:对所选择的新闻事件做出解释和批评,在有分工合作的组织之间进行协调和统一。 文化传递功能:通过大众传播把文化传递给后代,使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 娱乐功能:大众传播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经济功能:大众传媒提供的产品可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对社会经济也有巨大的影响。 5.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 : 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 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舆论导向);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地位赋予功能)。 四、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面对面的口头传播、书面媒介传播、有线电子媒介传播、无线电子媒介传播 五、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大众传播的影响: 一种是“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 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否定态度:A、媒介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阶层的舆论工具 B、二战后媒介内容低俗化、煽情化,进一步招致学者对大众传播的猛烈抨击 C、大众媒介作为“赢利企业”,为了获利,往往一味迎合消费者的口味,传递信息。 六、信息环境和人的行为 1.信息环境:也称为拟态环境,指的是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信息环境的特点: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拟态环境)然而,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一般发生在媒介组织内部,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信息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对待。 3.人与环境的关系 (1)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要素 客观环境本身 人对环境的认知 人的行为 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和影响 (2)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的行为决策建立在对环境的认知基础之上。 (3)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把握:通过大众传媒 伊里县研究 有限效果论阶段 流行时期:20世纪40-50年代 出现背景:社会调查法、心理实验法的普遍应用 主要提出者: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真实案例: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河州的伊里县举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 观点 1.大众传播媒介远非”威力无比、不可抗拒“ 2.受众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3.受众接受讯息要通过中介人和社会关系,并受其影响 主要理论 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受众方面)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方面) 3.”意见领袖“、”两极传播“(传播过程) 结论 传媒并非万能,而只是在多种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 里产生相当有限的效果 能指与所指 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声音 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概念、意义 知识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街》,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 知沟理论诞生: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一)“知沟”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

文档评论(0)

光光文挡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