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释青川木牍“氵刅阜”字及其相关诸字.doc

0110释青川木牍“氵刅阜”字及其相关诸字.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110释青川木牍“氵刅阜”字及其相关诸字

釋青川木牘“”字及其相關諸字 (首發) 周波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SrcShow.asp?Src_ID=393 1979年至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有一件“更修為田律”木牘,正面共3行122字,背面殘存4行33字。其中正面2-3行云: 以秋八月修封埒,正疆畔,及發阡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陰。十月爲橋,修陂隄,利津,鮮草離,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輒爲之。 其中字有釋“梁”、“衍”、“衎”、“涧”等多種說法。張家山漢簡《田律》(《二年律令》簡246-247)有與之基本相同的內容:“恒以秋七月除阡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阪險。十月為橋,修陂隄,利津梁。雖非除道之時而有陷敗不可行,輒為之。”其中與對應之字作“梁”。相關內容又見《孟子·離婁下》和新近公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1等。其中後者作“九月除路,十月而徒梁成,一之日而車梁成成,十一月輿梁成”《國語·周語》引《夏令》作“九月除道,十月成梁”。《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孟子·離婁下》所記載的月序為夏正,與秦、漢初律文所見的月序則用周正,所以上述文獻的記載都是一致的(唯秦、漢初律文、《夏令》不區分“徒梁梁當是。此字“刅”旁寫法可參《二年律令》簡456“粱(梁)”、阜陽簡《蒼頡篇》簡C029“梁”字,秦牘左邊“阜”旁與“刅”形筆劃有粘連。 我們認為當釋為“”,讀為“梁”。戰國文字用為國名、地名、梁氏、津梁、魚梁之“梁”有多種寫法。如楚文字有用“”、“(粱)”、“”、“”表示國名、地名、梁氏之“梁”的例子,見相公子矰戈(《集成》17.11285)“(梁)歲”、包山簡163、169“(梁)人胡慶”、簡179“(梁)人胡慶”、簡165“(梁)人胡宜”、簡157“大(梁)”,上博《競公瘧》簡1、簡9“(梁)丘據”。有用“(梁)”、“”、“”、“”表示“津梁”、“魚梁”之“梁”的例子,見郭店《成之聞之》簡35:“津(梁)爭舟”,上博《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1:“十月而徒(梁)成,一之日而車(梁)成”,《三德》簡21-22:“善游者,死於(梁)下”,《逸詩·交交鳴烏》簡1:“交交鳴烏,集於中(梁)”,《競公瘧》簡8:“澤(梁)使?守之”。三晉文字有用“”、“(梁)”、“”表示國名、地名、姓氏之“梁”的例子,多見於晉璽、古幣、金文(參《戰國古文字典》697-698頁),侯馬盟書用“梁”為“強梁”之“梁”(《侯馬盟書》328頁)。所以戰國秦文字用“”來表示津梁之“梁”,一點也不奇怪。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寫法在秦代、西漢前期文字中就消失不見了,可能是因秦“書同文字”“或頗省改”而被省併掉了。 學者多將秦牘字與古文字中的“”混為一談,相關資料的釋讀也有頗多異說。如陳世輝、湯餘惠當是澗字,《說文》:澗,山夾水也。篆文澗字從二阜、從水,與《說文》合,當是澗的原始會意字。侯馬盟書人名有字,異文或作(156:26),易侃聲為澗省聲。其中澗旁作阥,省略右旁的阜旁。李零也將秦牘字摹寫作,以為即戰國文字所見之“”。他指出:“《侯馬盟書》‘委質類’,‘被盟詛人名’中有不少是屬於‘兟’氏(先氏),‘兟’氏諸名中有一名,,可見後者也就是愆字,而例1(按:指)不從心,則應直接釋為衍字,青川木牘的中間一句讀為‘利津衍’。從與從行,在這裏是一樣的。”後來,李零對自己的看法有所修正,認為秦牘字,應釋為“衎”,讀為“干”或“岸”。禤健聰認為秦牘字與上博《周易》簡50之“”、朱家集楚銅器銘文(即上引、)所從之“”為一字,並據上博《周易》簡50之“”馬王堆帛書本《周易》對應之字作“淵”,主張“”應釋為“淵”。 這一問題,牽涉比較複雜,不得不辨。在上文我們已經指出,青川木牘的當是“”字,與“”字是毫無關係的兩個字,有些學者將之摹寫作,應當是有問題的。為了將學者們提到的這些字形之間的關係梳理清楚,下面我們就對古文字中“”這一系列字再作一考察。 李零指出,“”字又見戰國邾、滕單字陶文、朱家集楚銅器銘文、《古璽文編》419頁第三字。按字見《古璽彙編》3356號,此字中間所從可能是“目”形或“角”形,顯然不是“”字,當排除。此字還見包山簡10、上博《周易》簡50、《三德》簡12。其中包山簡10用作人名,劉信芳以為“澗”字。《周易》簡50作“鴻漸於”,馬王堆帛書《周易》、今本《周易》與“”對應之字分別作“淵”、“干”。上博《周易》整理者李零以為“”即“澗”字,通“干”,禤健聰釋“淵”,季旭昇釋“澗”。上博《三德》簡12作“監川之都,(凴?)之邑”,整理者李零認為“”字又見上博《周易》簡50,此字今本作“干”,即古書“衎”或“岸”字,何有祖以為“澗”字。此字還見於晋璽“陽(府)”。其中“”字寫作。 綜合上述學者的討論意見,“”字主要有釋“衍”、“澗”、“衎”、“淵”四說。 首先,我們認為將戰國文字中的“”釋為“

文档评论(0)

精华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102215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