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评论第二章 新闻评论中的观点 第一节 观点、论点的辨识 大家思考:下面评论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领导人漫画为何受欢迎 近日,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千龙网,发布了“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系列漫画,引发舆论热捧。7幅漫画,分别从39天国内调研、39天出国访问、N次活动安排、公众假期也常有公务活动安排等方面,详细说明了是哪些工作占去了习近平主席的时间。 微博上,这些漫画“萌倒”了众多网友;网络上,网友们纷纷留言“习主席辛苦了”“习主席,坚持不懈”。从公众的自发点赞中,国家领导人的亲民深入人心,社会的正能量点滴积聚。 此前,一个名为“复兴路上工作室”的制作单位,在网络上推出了《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动漫视频,国家领导人首次以动漫卡通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耳目一新,两天时间的点击量就超过了100万次。 这样的传播方式以及引发的舆论反应说明,在以民众为“主场”的舆论格局下,要对接群众期待,适应时代变化,不仅要积极提升政治报道的技巧,还要创新政治传播的理念。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公开报道、政治传播中,活泼的表现形式、清新的报道风格、亲民的传播方式,更能瞬间拉近领导人与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过去,我们有一些观念误区,认为报道领导人时必是正襟危坐的、讲话必是不苟言笑的,一些宣传报道虽严谨缜密却严肃刻板,稀释了亲切感、制造了隔阂感,让传播效果大打折扣。相反,用新颖、活泼、轻松的传播方式,比如漫画、图表等形象生动再现总书记的个人生活、兴趣爱好和时间安排,就能让政治题材变得感性幽默、让政治传播更加贴近民众。 当然,更应看到,“受欢迎的领导人漫画”背后,是更受欢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包子铺排队与市民共进午餐,展示着可亲可敬的平民情怀;“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等充满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彰显着举重若轻的政治魅力。正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带动之下,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有意识地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政治理念、表达施政思路、展现政治情怀、公开更多信息。这样的方式,少了高高在上,多了亲民随和;少了神秘莫测,多了自信开放,空前拉近了领导人与民众的距离,赢得了民众的认同喝彩。 诚如论者所言,漫画“打破了领导人给大家的神秘感,这是中国社会更自信和更开放的一种姿态。”相信今后,还有更多清新、活泼的官方报道,更多亲民、感性的政治细节,拉近干群关系,更展现出开放自信的政治文明。 新闻评论最基本的要素:观点与事实 一、从内容上看 观点是评论作者对于新闻事件的认识,或由新闻事件所触发的认识,它不是人类已被验证的认识。 论点强调的是某一个或某一些观点在全篇作品中的信心地位。 二、从文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1.只被论证而不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肯定是论点 2.不被论证而只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肯定不是论点 3.既被论证又对别的观点起论证作用的观点也应当被看成论点——分论点。 提敏感问题为何是境外记者的“特权” 在3月1日全国政协举行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香港《南华早报》的记者提到周永康的名字。该记者问:外界有很多关于周永康的报道,不知道政协有何回应?问题引来场内笑声。之后发言人说:“我和你一样,在个别媒体上得到一些信息。”他接着说,“无论什么人无论官职有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就要严厉惩处。我只能回答成这样了,你懂的。”场内又笑。 关于周永康的传闻,大概已经充斥了中国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媒体上关于“神秘商人”周滨违法经商的报道也已经非常公开,此外四川省、中石油和政法系统部分高官前一段落马,媒体做了“意味深长”的解读。但周永康的名字备受揣测后在中国媒体上第一次提及,借的是昨天政协记者会机会,提出者则是一名中国大陆之外的媒体人。 调查显然还没结束,可以用来对外宣布的结论大概也还没有,所以尽管中国市场化媒体纷纷抡圆了胳膊打擦边球,但官方就是不接招,那个关键的名字就是没人提,媒体上演了罕见的“旁敲侧击”和“影射”战术,以致“该懂的人全看懂了”,但就是不破题。 官方有什么不对吗?涉及那么高的前官员,必然要经历一个调查过程,能不谨慎吗?在媒体上把一个人的名字点出来,这在中国与在西方的含义很不一样。没有百分百的确定性,那么做不会被鼓励。 然而完全不在媒体上提他的名字,做得到吗?如今看也不行了。两会每天都有公开的记者会,它们可都是现场直播的,即使中国大陆记者克制了,来自境外的记者会客气吗?后者当然要充分行使他们的“特权”,专问大陆记者“无法问”的问题。 有人说两会的记者会“好看”,就“好看”在境外记者的“胡乱问”上。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挑衅当然招人讨厌,但他们有时能突破一些中国国内的“禁忌”。 这样一来,两会让中国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