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____论文.doc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____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____论文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并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平台进行控制系统复数域和频率域仿真的方法。 2. 通过仿真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影响的规律。 3. 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并总结系统特定性能指标下根据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 实验任务: 自行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及参数,设计实验程序及步骤仿真研究分别采用比例(P)、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和控制参数(Kp、KI、KD)不同变化时控制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和时域阶跃响应的变化,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 实验要求: 1. 分别选择P、PI、PD、PID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通过绘图展示不同控制规律和参数系统响应的影响。按照不同控制规律、不同参数将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图绘制同一幅面中。 2. 通过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图分别计算系统性能指标并列表进行比较,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 3. 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 4. 全部采用MATLAB平台编程完成。 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包含实验软件、实验设备、实验方案设计等情况): 构建一个二阶系统,, 1、比例(P)控制,设计参数Kp使得系统处于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状态,并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三种阻尼情况的Kp值,同时绘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P)控制的规律。 2、比例积分(PI)控制,设计参数Kp、KI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 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 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 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 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和KI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I)控制的规律。 3、比例微分(PD)控制,设计参数Kp、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 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 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 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 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和KD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D)控制的规律。 4、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设计参数Kp、KI、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两个开环零点分别处于: 实轴上:固定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两个开环极点的左侧,使另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的两个极点的左侧、之间、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移动。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KI和KD的变化情况。 2)复平面上:分别固定两个共轭开环零点的实部(或虚部),让虚部(或实部)处于三个不同位置,绘制根轨迹图并观察其变化;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主导极点,确定相应的控制器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六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KI和KD的变化情况。 综合以上两类结果,总结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规律。; 四、实验结果(含实验仿真程序、仿真曲线、数据记录表格及实验规律分析与总结等,可附页): 研究采用比例控制对系统的影响kp分别取为过阻尼、欠阻尼、临界阻尼; 1、程序 clc; p=[1] q=[1 5 6] figure(1); rlocus(p,q) kp = rlocfind(p,q) k2=rlocfind(p,q) k3=rlocfind(p,q) gtext(过阻尼); gtext(欠阻尼); gtext(临界阻尼); title(比例控制); figure(2); sys=tf(conv(p,kp),q); y=feedback(sys,1) subplot(3,1,1) step(y); title(过阻尼);hold on; figure(3); subplot(3,1,1); bode(y); title(过阻尼);hold on; sys2=tf(conv(p,k2),q); y2=feedback(sys2,1) figure(2); subplot(3,1,2) step(y

文档评论(0)

minyaogun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