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家畜的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
第四章 家畜的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
第一节 种群及其生态学意义
种群是物种存在于自然环境的一个基本单位。种群生态学从种群水平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种群空间和数量特征的科学。
一、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指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内通过种内关系结成的统一体。
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间关系:Intrespecific relationship
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有组织、有结构的群体,不仅具有个体特征,还具有种群特征。
二、种群的特征
占有一定空间(空间特征);
有一定数量(数量特征);
有一定基因组成(遗传特征);
有一定的大小(size)和密度(density);
影响种群大小的四个基本参数就是: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imm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初级种群参数(primary population parameters)。
有一定的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
有一定的性比(sexual ratio);
年龄分布、性比、种群增长率(population growth rate)和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on)——次级种群特征(secondary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有一定的社区序列。
三、种群的生态学意义
1.有利于改善小气候
2.有利于捕食
3.有利于防御害兽
4.有利于繁衍后代
5.有利于行为的形成
第二节 种群增长和种内调节及种群间的关系
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即迁入(immigration)、增长(increase)、平衡(equilibrium)、衰落(decline)和灭亡(extinction)。
一、种群增长模型
(一)种群的离散增长模型(差分方程)
1.增长率不变的离散增长模型
Nt+1=λNt 或 Nt = N0λt
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λ(λ=N t+1/N t)为种群的周限增长率(finite rate of increase)。
当λ>1,种群上升;λ=1,种群稳定;0<λ<1,种群下降;λ=0,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一代中灭亡。
2.增长率随种群大小变化的离散增长模型
Nt+1=λNt=【1.0-B(Nt-Neq)】Nt
Neq:种群平衡密度;B:种群密度每偏离平均密度一个单位,种群增长率λ改变的比例。
当Nt = Neq,种群稳定;Nt < Neq,种群增长;Nt > Neq,种群下降。
(二)种群的连续增长模型(微分方程)
1.增长率不变的连续增长模型——“J”型增长
Nt = N0ert
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e是常数(2.71828……),r为种群的顺时增长率。
2.增长率随种群大小变化的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模型(logistic model)
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r为种群的顺时增长率,K为环境容纳量。
密度效应:种群密度加大,必然出现空间和食物的争夺,从而影响出生率和存活率。
拥挤效应(crowding effect):密度效应产生的抑制性影响。
环境阻力(environmental resistance): 拥挤效应产生的抑制作用。
(三)阿利氏规律(Allee’s law)
动物需要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影响。
二、种群密度的调节机制
1.外因说
(1)气候学派
以色列人博登海默(Bodenheimer,1928)首先提出,是天气条件影响着动物的发育与存活,从而决定着种群密度。他和美国谢尔福德(Shelford)最早提出用温湿图和气候图来研究气候对于动物的适宜性。
(2)生物学派
生物学派以澳大利亚的尼科森(Nicholson,A,J.,1933)为首,他们认为,生物的种间因素包括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关系对种群密度起着重要调节作用。
(3)折衷派
以米尔恩(Milne,1957)为代表。认为种群密度的变动受着复杂的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所控制,并且随着地点和时间而改变。
2.内因说
(1)行为调节学说
以温·爱德华(Wyune—Edwards)为代表。动物种群中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倾向,一是个体间相互吸引,这是结成社群的基础,另一种是个体间不相容,即反对过分拥挤。在后种倾向的影响下,动物种群一般都具有领域性和扩散机制。当种群在一定领域内的密度过高时,一部分个体(一般是正在生长发育的个体)就会离开原来的群体,另觅新的生活场所,建立新的群体。
(2)内分泌调节学说
以克里斯琴(Christian)为代表。认为应激反应是调节种群密度的根本机制。密度过高时,通过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使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