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驼峰纵断面设计 该图表明:峰高相同,纵断面不同,在各地点的瞬时速度不同。若钩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较高,则解体效率较高。但钩车在特定部位(如减速器、道岔等)有速度限制,故纵断面应有合理构成。 一、设计要求 1. 减速器既能将车夹停,又可在缓解后车组能自行溜行,即减速器所在坡的坡度有下限要求。 2.道岔所在坡的坡度有上限要求,以求车组过岔时运行平稳,不超过限定速度。 3.最陡坡段(加速区第一坡段)有上限要求,以求调机能上峰; 4.减速器、道岔尖轨及辙叉不能处于变坡点的竖曲线上,变坡点前后为竖曲线。其切线长为: 式中, 为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 为竖曲线的圆心角;R为其半径。 一、设计要求 5.既能适合难行车的溜行特点,使之能溜行至计算点;又能适合易行车的溜行特点,使之经调速后不超过指定地段的速度限制。 6.前后钩车有必要的时间间隔(距离)而能使之分别通过溜经的减速器和道岔,尤其是不利前后钩车组合时(前难后易);该时间间隔也不能过大,以保证解体效率。 二、点连式驼峰溜放纵断面设计 溜放纵断面分四个区:加速区、高速区、减速区和打靶区。 每一区中所含坡段未必唯一。相邻两区的分界点并非是变 坡点。 1.划分坡区及坡段: (一)准备工作 (一)准备工作 各坡区均以制动位有效端部(不含喇叭口)为分界点。 对各坡区的设计不完全按顺序进行,以便于确定有特定要求的坡段。 1.划分坡区及坡段: (1)I区应使易行车加速,以允许的vmax入I制动位。 2.各坡区的设计目的及设计思想 (2)I区和II区应使难行车加速,以允许的vmax入II制动位。 I区 II区 III区 IV区 (一)准备工作 m/s (3)III区的坡度下滑力等于易行车阻力,使之匀速溜行;其下滑力小于难行车阻力,使之减速溜行。 2.各坡区的设计目的及设计思想 I区 II区 III区 IV区 (一)准备工作 m/s (4)IV区坡缓,其下滑力小于钩车溜行阻力,使钩车减速溜行,其末速度不大于允许连挂速度v挂。 2.各坡区的设计目的及设计思想 I区 II区 III区 IV区 (一)准备工作 m/s (5)易行车(虚线)在三个制动位均发生制动调速,前两级制动是为控制其下一个入口速度,第三级制动是为其在计算点的速度不超过v挂。 2.各坡区的设计目的及设计思想 I区 II区 III区 IV区 (一)准备工作 m/s (6)难行线(实线)在各制动位不制动,自由溜放,溜放阻力应使其最终速度不超过v挂。 2.各坡区的设计目的及设计思想 I区 II区 III区 IV区 (一)准备工作 m/s 3.画难行线平面展开图 此图是按图5-2-4绘出。 图中反映从峰顶变坡点至难行线计算点范围内各基点(Pi)的距离,基点表示曲线切点、岔心和制动位端部。制动位的长度含两端喇叭口长。曲线反映转角及走向。 (一)准备工作 平面展开图的作用: (1)根据每个坡段应含设备确定相应坡段长; (2)便于计算曲线总转角及道岔数以求相应阻力。 3.画难行线平面展开图 (一)准备工作 限制因素:易行车在有利条件下,以1.94m/s的推峰速度,溜到I制动位有效始端时,其速度不超过容许的最大入口速度Vmax。 1.计算I区高度(h1) (二)设计步骤 易行车到I制动位有效始端的总阻力高(m)为 注:I区只求峰高,其各坡段的坡度迟后进行。 (二)设计步骤 2.II区设计 限制因素:使难行车在不利条件下在II区一坡加速至vmax,在二坡保持该速度。 注意: II区有两个坡段 ,其变坡点距II制有效始端大于 (喇叭口长)。 2.II区设计 (二)设计步骤 (1)II区一坡设计: (2)II区二坡设计: 2.II区设计 高速区的第二坡段应使难行车继续保持原速溜行。因此,应使其坡度i22下滑力等于难行车总阻力。 该坡段无曲线及道岔 (二)设计步骤 (2)II区二坡设计: 2.II区设计 i22不应小于8‰,以形成钩车的夹停起动条件。当把较小的i22调高为8‰时,i21应相应减少△i ,以免钩车进入二坡后速度大于Vmax,即: 式中, 是二坡取8‰时钩车增加的动能。 (二)设计步骤 I区分成3个坡段 (1)I区一坡(l11,i11)设计:I区第一坡段应尽可能陡,使钩车尽快加速且与后续钩车形成间隔,但该坡段的上限值应能使调机爬得上去,故其坡度值i11可取定, I区一坡的变坡点在第一分路道岔之前(P4点前)。 (二)设计步骤 3. 反向设计I区 (2)I区三坡(l13,i13)设计: 为了不在I制动位始端变坡,应使I区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