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 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因素是 (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推广 C、各国税制的改革 D、战争的影响 6.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B. 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 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 7.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下列现象对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起了推动作用的有 ①奴隶主大量开垦荒地 ②初税亩等新税制的实行 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④兼并战争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②③ 9.战国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的来源中包括①公卿贵族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 ②立军功者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 ③货币持有者通过买卖获得土地 ④国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10.有史学家说:“(春秋战国时期)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毫无阻碍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此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手工业的发展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且可以买卖,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11、均田制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12、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 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 A.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发展历程 ①战国:产生 ②汉代:较普遍 ③宋代:仅次于自耕农 ④明清:普及全国 3.原因 ①土地兼并的发展 ②人多地少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4.特点:地主与佃农形成租赁契约关系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 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发展历程 3.原因 5.影响 4.特点:地主与佃农形成租赁契约关系 ①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 (货币地租) (雇佣劳动关系)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本课逻辑关系 商周贵族土地所有制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 各国税制改革 土地兼并 租佃关系 均田制 土地公有 (原始社会) 抑制 课堂练习 1、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 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B、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C、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D、土地兼并的剧烈化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C 4、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5.租佃关系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是在( ) A.秦代 B.隋唐 C.宋代 D.明清时期 c A B 8.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包括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