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2.3平行线的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年级数学2.3平行线的特征

课 题:2.3平行线的特征(1) 课 型: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3年4月2日,星期二,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或计算. 2.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 3.通过学生学习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培养 主动探索、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平行线的特征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设计理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在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得到培养. 教法与学法:我设计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去猜测结论,然后再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遇到困难时可以在组内相互交流、探讨,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成果或困惑,最终达成共识.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先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再根据“框图”进行推理,第三个层次是通过填空来感受逻辑推理过程.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当学生“够不到”时,我就设计一个“台阶”,如果还“够不到”,就再设计一个台阶.我设计了第一个层次,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而第二、第三个层次,则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在这三个层次中,学生始终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直尺、量角器、圆头剪刀.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演示课件:(过马路的片段) 你是怎样穿过马路的呢? 生:(非常感兴趣) 生1:走斑马线. 生2:有时着急没等到绿灯就斜穿过去了. 师:把笔直马路的两边近似看成两条平行线,人走过的路径近 似看成一条直线演示课件,大家注意,这些角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师:板书课题:2.3平行线的特征(1)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出数学来源于实践,展现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教学效果]: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为本课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师:让每个学生利用三角尺在练习本上画出两条平行线(你还记得点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生:(齐声回答)记得 找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学生:(小组活动交流动手操作) 生1:同位角 4对 ∠2与∠6 ∠4与∠8 ∠1与∠5 ∠3与∠7 生2:内错角 2对 ∠3与∠6 ∠4与∠5 生3:同旁内角:2对 ∠3与∠5 ∠4与∠6 师:每对同位角大小有什么关系? 例如:∠1与∠5 小组合作:测量、剪拼,组内交流,相互释疑,再以组为单位,汇总成果或困惑,全班展示 【实验结论】文字叙述,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载,同位角相等,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a∥b 符号:(1)∵ a∥b ∴∠3=∠6 )∵ a∥b ∴∠3+∠5=180° (1) ∵ AB∥DE ∴∠1=∠3 又∵∠1=∠2∠3=∠4 ∴∠2=∠4(等量代换) 生2:(2)∵∠2=∠4 ∴BC∥EF线的位置关系 性质:线的位置关系角的数量关系 接着课件显示如图: 师:已知:AD∥BC AB∥CD (1)∠1=∠B吗? (2)∠2=∠D吗? (3)∠C+∠D=180°吗? 生1:(1)∵ AD∥BC (已知) ∴∠B=∠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生2:(2)∵ AB∥CD (已知) ∴∠D=∠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生3:(3)∵ AD∥BC(已知) ∴∠C+∠D=180°(两下图中a∥b,你知道∠1的度能够推得直线AB∥CD的条件通过具体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平行线的的区别和联系。知道什么用,什么时用 教师:加以强调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历程,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沉淀、吸收的过程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学生倾听别人的想法、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如图(1)所示,AB∥ED,BC∥EF,那么∠B与∠E的关系是 . 总结上面的结论是 . 1 2 3 4 5 6 7 8 · 1 2 3 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