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海洋生物及其生活方式 第一节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 第二节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第一节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 一、漂浮生物 二、浮游生物 三、游泳动物 四、底栖生物 一、漂浮生物 特指生活在海水最表层中和表面膜上的一类生 物,又称海洋水表生物。 类型: 水漂生物(pleuston):生活于水-气界面。 表上漂浮生物(epineuston):生活于海水表面膜上。 表下漂浮生物(hyponeuston): 组成: 硅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的一些种类。 适应机制: 充满气体的浮囊体,捕捉气泡,吞入空气,轻薄的贝壳保持气体等。 二、浮游生物 (一)浮游生物定义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 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二)为什么说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1、浮游生物虽然个体小,但它们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 3、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5、有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 6、浮游生物尸骸沉积海底形成的沉积物对海洋地质及海洋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三)浮游生物适应浮游生活具有的结构和能力的几种类型 1、扩大个体表面或成群体增加浮力 缩小体积可增大相对表面积,从而增加抵抗下沉的阻力; 具有刺毛、突起或连结群体,抵抗下沉。????? 2、减轻比重增加浮力 产生气体、油等比重轻的物质;分泌胶质;增加水分;外壳和骨髂退化或消失。 3、依靠纤毛或鞭毛的摆动及依靠肌肉的收缩运动产生微弱的“主动性运动” 使生物体向前移动并可使生物保持悬浮状态。 (四)浮游生物的类别 浮游生物是一个大的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别。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 分类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A、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 B、微型浮游生物: 2~20μm C、小型浮游生物: 20~200μm D、中型浮游生物: 200~2000μm E、大型浮游生物: 2000μm~20mm F、巨型浮游生物:>20mm 按照个体大小对浮游生物进行分类比较方 便,这种划分对研究水体中的生物学过程和经 济动物的产量也具有其重要性,如作为饵料生 物时,浮游生物的大小就有意义。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类 A、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B、阶段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一般为幼体阶段)营浮游生活,成体则营底栖生活,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沿岸浅海区常见。 C、偶然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如夜晚)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动物。 (五)浮游植物主要类别 单细胞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自养生物,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金藻、绿藻、黄藻等。 (六)浮游动物主要类别 1、原生动物 2、浮游甲壳动物 3、水母类和栉水母类 4、毛颚动物 5、被囊动物 6、其他浮游动物 二、游泳动物 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 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虾类。 (一)游泳动物的特点 1、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强,体型较大; 2、多为肉食性; 3、是水层中能量需求最大的种类; 4、流线体型,体表光滑,运动阻力小; 5、具有保持身体漂浮状态的机制:鳔、充气腔、脂类体质; 6、很多种类具有周期性洄游习性。 (二)游泳动物的洄游 1、产卵洄游:动物从索饵场或越冬场向繁殖地——产卵场移动。 溯河洄游:由大海游向河口并溯河而上到适 宜的产卵场产卵,如鲑鱼、鲟鱼。 降海洄游:成体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度过, 性成熟后向河口移动,聚集成群 向深海产卵,如美洲鳗鲡。 2、育肥或索饵洄游:从繁殖地或越冬场向育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