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什么是理学? 理学兴起的背景 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理学的影响 一、什么是理学? 以“理”或者“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称之为“理学”。 它既贯通宇宙自然(道)和人生命运(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的儒学体系。 二、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 1、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 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 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 必修(III) 第4课 宋明理学 二、理学兴起的背景 1、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2、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3、 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 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会广为流行? 材料二: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 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由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排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要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并为他们修建了白马寺。南朝梁武帝三次出家。 材料三: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如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时寻求幸福。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②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 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佛教会广为流行? ①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这里的合一不是合为一体,不是兼并, 而是指相互吸纳,渗透,关系和谐! 2.合一的含义? 1.哪三教? 儒教, 道教,佛教! 材料一:唐李白曾经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历程。 材料二: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 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他们对理学的发展起了突出作用 程颢(1032-1085)河南洛阳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程颐(1033-1107)河南人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朱熹(1130-1200)徽州婺源(今江西)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 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①世界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观点:世界本原是理,是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先理后物。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观点: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②方法论: 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观点:格物致知 释义:格,推究;致,求得。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