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与密释学(Hermetik) .doc

张祥龙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与密释学(Hermetik) .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祥龙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与密释学(Hermetik)

张祥龙:罗姆巴赫的结构现象学与密释学(Hermetik) 2012-05-03 21:27 | (分类:默认分类) 张祥龙 海因里希·罗姆巴赫(Heinrich Rombach,1923-2004)是继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之后,德国现象学界的又一富于独创性的哲学家。如果做一个简单化的概括,可以说,胡塞尔创立了先验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将它深化为缘在(Dasein)式的存在论现象学,伽达默尔发展出了解释学(Hermeneutik),而罗姆巴赫则继承前两者,特别是海德格尔思想,但加以原结构式的改造,建立了结构现象学以及密释学(Hermetik)。按照这种密释学,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是不够原本的。 罗姆巴赫出生和就学于弗莱堡,在弗莱堡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并完成教职论文。他师从海德格尔,但由于战后海德格尔被禁止教学,只得转而由Max Müller、E. Fink指导。但他与海德格尔一直保持私人联系,博士论文的思路也深受其影响。1949年起开始在母校教书。1964年,他受到数所大学的教授席位聘任,最终选中维尔兹堡大学哲学系,担任首席教授,后来还拒绝了慕尼黑大学的聘任邀请。1990年以荣誉教授身分退休。他是德国现象学研究学会的创立人之一,任该学会第一任主席。又与他人一起创办了《哲学年鉴》。自60年代起,他开始发表多部有独创性思想的著作,比如《哲学的当代性》(1962)、《实体?系统?结构》(1965/66)、《结构存在论》(1971)、《精神生活:一本关于人类根基历史的境象之书》(1977)、《当代意识现象学》(1980)、《世界与反世界》(1983)、《结构人类学》(1987)、《源头:人与自然的共创哲学》(1994)等。这些著作中的一大部分已被译成荷兰文、英文、法文、日文或韩文。他的思想在韩国与日本已有影响,但在中国迄今还从未有过像样的介绍,几乎完全不为人知。在德国与西方学界,他的名声也比他的思想价值要小,其原因可能有许多,他为人的孤僻、表述风格的特异,以及与东方思想的某种关联或呼应,都会减低他被西方人和西方化的东方人理解的可能。 以下选录了罗姆巴赫的三篇文章,由目前正在维尔兹堡大学哲学系就读的研究生王俊译出。一篇是罗氏“自我描述”的短文,对自己的哲学成就做了简要的概述。另一篇是“现象学之道”,以比较具体的方式阐述了他的结构现象学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之间的某种继承关系,表现出他的新思路的一些重要特点。第三篇是他的《结构存在论》一书的引论,辨析了“结构”对于他的纯生成含义,及其不同于“体系”和流行的“结构主义”之处。可以看到,三篇文字都以某种方式涉及到东方思想(罗氏80年代曾到日本做访问学者),特别是老子的“道”。这既是海德格尔的道家因缘的延伸,又是罗氏本人真正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哲理思想的表现。 他与海德格尔的不同在于,人类缘在(Dasein)不再具有优先地位,它与自然同属一个更根本的结构共创的历史过程。但这又不等同于哲学进化论,因为它吸收了存在论现象学的非现成化的方法特点,并以否定一切普遍化、总体化努力的方式显现了“大结构”的历史-文化的基底构成作用。这使他的观点有近似福科的“知识型”之处,但更自然、更现象学化。这也就是他所谓的“密释学”的思想特点:探究那在一切人类视域交融之先并使之可能的结构式的存在发生,看到“基本结构”、“基本现象”、“深层现象”对于每个特别的当代“世界”的原创构造作用。它要显示,在摆脱了主体意识和人类缘在的中心论后,依然不必陷入科学历史主义,依然可以有通过 “境象”(Bild)展示的深层现象学,有对于历史缘在的大结构分析。有人指责罗氏思想是“体系”哲学,从以上这些介绍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不公允的。“结构”对于他的发生性、多重性、当代性、境象性、非观念化本性,使他的思想突破了许多的传统分类窠臼,而与东方的思想经验有了深入的“对话”可能(当然,与对东方的传统解释也有许多不同)。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样一种从思想结构上就考虑到了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及对话必要性的哲学,不是很值得我们注意一下吗? 《结构存在论》引论[1] -------------------------------------------------------------------------------- 海因里希·罗姆巴赫 1. 道路(Der Weg) 当需要介绍一个还未知的事情时,必须对我们将会走过的道路说些什么。但是要展望道路这一现象,哲学不会给我们提供什么帮助。它通过[道路所达到的][2]目标来思考道路,并且将这个目标确定为是意愿的所为者(ο? ενεκα)。[按照这种哲学观]这个目标“先于”道路,并且独立地对立于道路。从根本上讲,人们总已经在朝向某个目标。这一看法显示出一种贬低道路之现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