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有关理论和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3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散文有关理论和资料

文化大散文的发展、困境与终结 ■王尧 近年来,文坛几乎每次议论到散文创作,都必说“文化散文”(又称文化大散文)。尽管人们对它评价不一,但都承认,文化散文已经成为当今散文创作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日前在浙江举行的“江南散文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前一阶段议论的基础上,着重对文化散文创作的走势及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本期我们刊发两位与会学者的文章,他们的一些观点,曾在会上引发热烈的讨论。 ——编者 “文化大散文”的出现和盛极一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留给我们的重要记忆之一,而它由盛而衰的过程仍然在持续并且成为我们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 用“文化大散文”来命名八十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散文文体和随之而来的一种散文创作现象,其实是缺少学理支撑的,因为这一命名无法解释“文化”与“散文”、“散文”与“大散文”的关系。但是,它确实多少揭示了一种散文文体的主要特征,并且显而易见地包含着适应读者市场的策划行为,因此,“文化大散文”的命名,成功地诱惑和引导了相当多的散文作者、读者和研究者。而今,当我在行文中对“文化大散文”的命名怀着理解和尊重时,也不能不指出:一次简单命名的成功,常常伴随着一大批人创造力的衰退和丧失。这样的现象同样也存在于学术界,简单的命名给知识生产和传播带来方便,但也纵容了思想的懒惰并使表达成见成为习惯。对“文化大散文”的研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种文体的成功和流行总是与一些重要作家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讨论“文化大散文”首先必须提及余秋雨的散文创作。近年来,对余秋雨的批评之声渐多。这原本不应该是个问题,但是,因为批评者的动机、被批评者的心态以及媒体(出版)的立场都有不少可议之处,这样也就有了问题。其实,对余秋雨的批评早就有了,当然有不少批评是非学术的,即使在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系统中也无法消除非学术的东西,何况当下的文化生态系统积弊已久。现在,无论是批评者、被批评者还是媒体(出版)都需要做出认真的反省。我想,余秋雨在文化转型期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关怀,相对于他的局限而言,他对汉语写作的贡献更为突出。如果我们在这一点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应该更加大度和从容。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主张必须在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语境中,在现代散文的发展历史中,讨论“文化大散文”和余秋雨散文的原因。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再到《行者无疆》,余秋雨在当代散文蜕变的过程中脱颖而出。我曾经指出,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就散文发展历程而言,对杨朔散文的重新评价与巴金《随想录》的出版,这两个重要的事件,促进了作家心灵的自由生长和个人话语权利的保障,使散文有可能成为知识分子心灵最为自由与朴素的表现方式。我们都知道,八十年代对当代散文史的重新认识是从重新认识杨朔开始的。在一个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杨朔模式”,代表了文学抒情时代的一种成熟的抒情方式。当年像冰心、曹禺这样的大师都曾著文加以推崇,余秋雨坦陈对杨朔散文“也曾喜欢过,但年长之后就不喜欢了”。在否定“杨朔模式”的同时,巴金《随想录》的意义被肯定,这意味着在散文创作中长期被忽略的人格、胸襟、灵魂等关键因素受到重视,巴金的“随想”,让我们重新思考了知识分子在历史进程中的是非,重新思考了知识分子的良知、精神、责任、使命,重新思考了知识分子之于现代社会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余秋雨散文应运而生,在颠覆“杨朔模式”中获得了另外一种“范式”意义,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消除了散文原先存在的模式化危机。因此,余秋雨“文化大散文”的出现,可以说具有“革命”意义。然而,不少人在肯定这一文体的意义时,常常疏忽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一种文体的出现是和知识分子话语方式的转换联系在一起的。余秋雨散文的意义首先是体现了知识分子话语转换的要义,他以散文的方式完成了知识分子话语的转换,重新确立了散文理解世界的方式,散文与读者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比较大的调整。在八十年代“文化热”时,余秋雨主要的精力在研究戏剧,他在“文化热”中并无特别的建树,这正是余秋雨的沉潜期。当“文化热”喧嚣过后,余秋雨开始表达自己的“文化感受”。余秋雨说,“我写那些文章,不能说完全没有考虑过文体,但主要是为了倾吐一种文化感受。这些年来,这种文化感受越来越强烈,如鬼使神差一般缠绕心头。”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散文在这方面其实是迟钝的。在1985年前后,小说、诗歌、戏剧都已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学术研究中的文化热,小说创作中的寻根热等,都是知识分子表达自己文化感受的不同方式,并由此反映出知识分子文化姿态的差异。散文创作在话语方式的转化方面是迟钝的,而余秋雨在一片迟钝状态中表现出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