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资料之七.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理论资料之七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 情与景 诗歌批评的重要术语。唐王昌龄《诗格》:“景入理势者,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由“景与意相兼”发展到宋明两代,形成了“情景交融”说。南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景中之情也。‘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情中之景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相融而莫分也。……固知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当知神龙变化之妙,小则入乎微罅,大则腾乎天宇。此惟李、杜二老知之。”要求诗歌言情深沉绵长,写景鲜明远大。明都穆《南濠诗话》引同乡陈嗣初论诗语:“作诗必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与言诗矣。如‘芳草伴人还易老,落花随水亦东流’,此情与景会也;‘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此景与情合也。”此处所言之情与景的会合尚未达到相融无碍的境界,从所举之例看只不过是上情下景或上景下情而已。明袁中道《蔡不瑕诗序》:“夫情无所不写,而亦有不必写之情;景无所不收,而亦有不必收之景。”诗歌抒情并非一览无余,而是半含半吐,情余言外,写景也非不分巨细的罗列,而是构筑空灵透脱的象外之象,使人思而咀之。明清之际王夫之对传统诗学之情景论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薑斋诗话》卷下:“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国’,‘明月照积雪’,皆心中目中与相融浃,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以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诗歌通过鲜明生动的景象曲尽人情之妙,同时所写之景象亦是经过主体心灵濡化的心中之景,情与景悴然相迎,契然冥合,这样便能传神入化。王夫之评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云:“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唐诗评选》卷四)阐说了情与景互生互动,相融俱化的关系。在审美形态上情景结合又有“景中含情”和“情中含景”的分别。元杨载《诗法家数》:“写景:景中含意,事中瞰景,要细密清淡,忌庸腐雕朽。写意:要意中带景,议论发明。”景中含意,是以写景为主,把景象表现得清淡细密、鲜活灵动,但情感深孕于其中;情中含景,以写情为目的,情感略为外显、直接,但并非直露,而是以景象为触媒,用景象将情感表现出来。王夫之也指出:“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但是两者虽然在表现侧重点上略有分别,但都要求情与景“妙合无垠”(《薑斋诗话》卷下)。 : 意象 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首次出现于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王充“意象”一语,其源头在《周易》。《周易.系辞上》:“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中“意”与“象”虽为两个术语,在使用时却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象”与“意”的结合才能尽“圣人之意”,“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是故乾坤之卦,体天地之撰,意象尽矣”(明何景明(《何大复先生集》卷三十二《与李空同论诗书》)。 “意象”一词,由南朝梁刘勰首次运用于文学理论批评。《文心雕龙.神思》中不仅标举“意象”,并对其形成作了说明:“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唐、宋诗歌、书法评论中,“意象”成为分析评价作品艺术品位的常用术语。唐王昌龄《诗格》:“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南宋强幼安所述《唐子西文录》载:“谢玄晖诗云:‘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平楚’犹平野也。吕延济乃用‘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谓楚,木丛。便觉意象殊窘。凡五臣之陋,类若此。”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二载游默斋序张晋彦诗:“近世以来学江西诗,不善其学,往往音节聱牙,意象迫切。且论议太多,失古诗吟咏性情之本意。” 唐张怀瓘在唐代书法评论中首次使用“意象”一词,《文字论》云:“探彼意象,入此规模。”(《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后人论书多用“意象”,《书史会要》载杜本语:“倘悟其变,则纵横皆有意象也。”清孙岳颁等篡辑《佩文斋书画谱》:“风骨意象皆存。”元郑杓《衍极》:“若日月云雾,若虫食叶,若利刀戈,纵横皆有意象。”唐蔡希综《书法论》评张旭草书谓有“意象之奇”。 明人诗评中,“意象”不仅普遍用来评价作品之得失,而且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其内涵也越来越充实。李东阳《麓堂诗话》评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