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归还是颠覆?.doc
回 归 还 是 颠 覆?
———分工理论的历史分析
00级经济学基地班 谢毅
内容提要:本文以分工理论为主线和切入口,分成三大部分。首先,介绍亚当·斯密在其伟大著作《国富论》中关于分工理论的论述;其次,分析说明分工理论在斯密后的经济学进程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重点解释之所以有此状况的原因;最后,在前两个部分的基础上,作一些比较,探讨对于分工理论的重新认识并试图得出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启示。
一、斯密的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1723—1790),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奠立者、近代经济学说的创始人,其经济思想在《国富论》这一著作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该著作以“国民财富”(即一国国民每年消费的所有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性质及增长方式,以求达到“富国裕民”的目的。斯密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方式之一,而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就需要加强分工。
在具体阐述分工理论时,斯密用了三个章节,分析分工产生的原因,分工如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斯密认为,分工的产生起因于人们具有交换的倾向,即人们出于自利的考虑,需要互通有无。他说:“它(指分工)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斯密又进一步指出“这种倾向,是不是一种不能进一步分析的本然的性能,或者更切地说是不是理性和语言能力的必然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斯密认为分工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似乎是历史的必然。而在谈到人们的才能差异时,斯密认为这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那么由人类本性的交换倾向所产生的社会分工又是如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呢?斯密给出了三个理由: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2,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产生的时间损失;3,能促进机械的发明。正是这三个原因使分工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可能,而这又促进了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还举了一个制针手工场的例子,对此作了形象而有说服力的证明。
既然分工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分工的程度如何就直接关系到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斯密指出,社会分工的程度不是随心所欲的,而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斯密“吝啬”地只用了短短三个章节的笔墨来论述他的分工理论,在整一部《国富论》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小。但斯密是从分工入手来分析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的,因此,分工理论在他的整个经济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斯密的分工理论还很简单,不够细致深入,但正是从他开始,这一理论得到了系统的论述,分工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亚当·斯密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奠定了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础。正如分工理论在《国富论》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一样,斯密后,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仍以劳动的分工及专业化对国民财富的意义为焦点和中心。
根据古典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个人最重要的决策中包括对自身职业和专业化程度的选择。所有这些选择的共同结果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劳动分工程度(或者,用现代语言来说,劳动分工的网络规模)。“看不见的手”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个人对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不同选择以发挥劳动分工的正网络效应。
二、斯密后的分工理论
从卡尔·门格尔(1871),李昂·瓦尔拉斯(1874),以及阿弗里德·马歇尔(1890)开始,经济学分析的焦点从价格体系对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协调转向了价格体系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
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分工的发展含义也有些富有洞见的见解,他将专业分工描述成经济组织。但马歇尔提出了整个社会分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前提假设,使消费和供给成了劳动分工的两个方面。生产者的意愿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在有限的收入约束下,想方设法使消费效用最大化。最终就是商品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使产品的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相一致,此时的价格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也是为生产者所能接受的,被称为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马歇尔又加入了边际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他的“均衡价格论”。这样,马歇尔对分工的研究转向了在此基础上的供求关系的研究。可见,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只是马歇尔的一个理论铺垫,是为其以探讨供求为中心的经济学说的进一步提出服务的,并不占有多重要的地位。
在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架构中,纯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两分法,规模经济概念对专业化经济概念的替代,以及对供给与需求的边际分析,是其主要特征。与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古典经济学的焦点转到了研究由供求产生的价格体系如何作用于资源的配置上,其理论无法用来分析经济个体对自身劳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