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树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树成叶和老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时间:2005-03-15 来源:中国茶叶贸易网 作者:Fengml 点击: 1432
茶云纹叶枯病
分布及症状:又名叶枯病。全国各产茶区普遍发生。严重时叶片呈灰枯状,极易脱落。幼苗受害全株枯死,对树势、生长影响极大。该病主要为害成、老叶。感病初期在叶尖、叶缘产生黄褐色小斑,水渍状,扩展后病部变褐,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健交界部呈黑褐色线纹。中央为褐色或灰白色相问的云纹状斑,有时病部云纹不明显,为灰白色枯焦状。后期病斑正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叶质脆,易落。
病原:是一种子囊菌亚门球座菌属真菌。病部正面散生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子囊腔或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盘常见,内生分生孢子梗和刚毛。梗的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0~21×3~6微米。刚毛黑褐色,有1~3个分隔。
发生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子囊腔在病叶或落叶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健叶表皮或伤口侵入,5~18天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地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发生最盛。树势衰弱,园地管理粗放,采摘过度,螨类为害重,易遭冻害、日灼及台刈后茶园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1)加强茶园管理,增施肥料,搞好抗旱、防冻及治虫工作,冬季清除并深埋落叶。(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多抗霉素100ppm进行喷雾防治。在停采园、幼龄园或萌芽前可喷洒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茶轮斑病
分布及症状:该病是茶园常见病害,全国各产茶省均有发生。被害叶片大量脱落,并引起枯梢,致使树势衰弱,产量下降。主要为害成、老叶。病斑初为黄褐色小斑,扩展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后期中央为灰白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并产生浓黑色小粒点。嫩梢发病变黑枯死,向下扩展引起枯枝。
病原:是一种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病部浓黑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其上生分生孢子梗,无色,丝状。分生孢子纺锤形,4个分隔,5个细胞,中间3个细胞黄褐色或暗褐色,两端细胞小而无色,顶端细胞生有3~5根刺毛,无色。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次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天,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温条件适于发病,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强采、机采、修剪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1)加强园地管理,及时排除渍水,增施肥料。(2)抓好采摘管理,防止捋采、强采,造成枝叶伤口。机采或修剪后要及时喷药保护。(3)药剂防治。选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喷雾,间隔10天再连续喷2~3次,效果更好。
茶炭疽病
分布及症状:茶炭疽病在全国大部分茶区均有分布,尤以西南、江南等山区茶园发生较普遍。病重年可引致茶树大量落叶,影响第二年春茶产量。主要为害成叶。在叶尖、叶缘开始产生水渍状黄褐色小点,扩展后病斑由褐色变为焦黄色,最后为灰白色。病斑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健分界明显。但受主脉限制常表现为半叶病斑。后期病斑表面散生许多黑色细小粒点。
病原:是一种半知菌亚门盘圆孢属真菌。病部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短杆状,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单胞,无色,内含数个油球,大小为3~6×2~2.5微米。
发生规律: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中越冬。次年5月在雨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进行传播,萌发后从叶背茸毛侵入,经发育形成新病斑。以后可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该病为高温高湿型病害,全年以5~6月、9~10月发生重。雨湿对分生孢子的传播和萌发最重要。树势衰弱,氮肥施用过多的茶园易于发病,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树势培养管理,雨季作好排水降湿工作。(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50%苯莱特1500倍液喷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75%百菌清1000倍液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茶赤叶斑病
分布及症状:在全国各产茶区均有发生,发病初期主要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淡绿小斑,逐步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的赤褐色大病斑,可蔓延至半张叶或全叶,病斑颜色较均匀一致,病斑边缘有一条褐色隆起线,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部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点,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成叶和老叶大量枯焦,甚至脱落,导致树势衰弱而影响产量。
病原:本病由一种半知菌类的真菌引起。病斑表面的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近圆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7~25×8~9毫米。
发生规律:此病届高温高湿性病害,特别在高温条件下易于发生,5~6月为始发期,7~8月为盛发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