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自我超越.docVIP

当代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自我超越.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自我超越.doc

当代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发展理念的自我超越 ——以两个“三十年”之比较为视角 [摘 要]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野的前后两个三十年中,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在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方式与发展的国际视角等方面实现着自身的转变及超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发展理念 超越 现代化发展理念是对发展本质意义的体悟与认识,影响着发展的实践活动。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推动现代化六十余年的艰辛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在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野的前后两个三十年中,党的发展理念在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方式与发展的国际视角等方面实现着自身的转变及超越。 一、发展动力的超越 后三十年对前三十年发展理念的超越,首先就表现在发展动力的超越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不断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在这二者之间,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且受生产关系的反作用。由于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因此在实践中就要确立并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识。我们在这两个三十年所形成经济发展的巨大反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成功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毛泽东不断强调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性,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决定作用,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又被带到了实际工作中。在农村,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互助组,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初级社、高级社直到1958年“工农商学兵”无所不包的人民公社,这一时期对于农村生产关系的公有制改造一直没有停息;在城市亦是如此,并且这种盲目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实践又催发出了新的认识。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受此影响,“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渐入高潮,“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也接连发生,这种从错误到错误的恶性循环直到毛泽东逝世。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对发展动力的认识置于现实的生产力层面,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如果离开生产力谈社会主义,就是空谈社会主义;反对发展生产力,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他进而在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使我们对发展动力的认识深入到了本质层面,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第三代和新一代党中央,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促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发展战略的超越 “发展战略”一词始于美国,而在我国则是指由权威组织制定并纳入党和国家主要决策体系的,关于社会发展的重大的、全局性的谋划。从这一定义出发,不难发现分别存在于两个三十年间的两大发展战略之间的超越之途。 面对着旧中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和全国人民坚决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决心和崭新希望,刚刚取得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毅然选择了“一步到位”超常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忽视步骤和阶段,不顾客观实际情况的赶超战略;其目标就是尽快摆脱旧中国留下来的贫困与愚昧,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提高综合国力,赶超世界发达国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功和“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党中央和毛泽东逐渐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低估了我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赶超战略绝对化,提出“以钢为纲”,号召人民大炼钢铁,并要在十五年内超过英国并赶上美国的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品的产量。而这一绝对化的结果非但没有使我国成功赶超英美,反而使工农业产值大幅减退,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严重受挫。鉴于这种严重后果,党和国家被迫于20世纪60年代前期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虽然这些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于1964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在20世纪末分两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但这种调整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局部调整,并未触及这种赶超战略的实质。然而这却为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留下了改革与思考的空间。 要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内,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这一发展

文档评论(0)

tk2469t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