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旭,植物病理学课程论文1
课 程 论 文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学 科 专 业
二〇一六年一月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毒麦,禾本科黑麦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田间常见的杂草,盛产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毒麦的茎可以长到一米高,穗状花序长达10~25厘米。其颖果呈紫色。毒麦经常和重要的农作物小麦混生在一起。毒麦的外形非常类似小麦,然而其子粒中含有能麻痹中枢神经、致人昏迷的毒麦碱,被认为是恶性杂草。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50-110厘米。秆疏丛生,直立。叶鞘较松弛,长于节间;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叶片无毛或微粗糙。花序穗状;小穗含4~7花,单生而无柄,侧扁;第一颖退化,第二颖与小穗等长或略过之,具5-9脉;外稃具5脉,顶端稍下方有芒,芒长1~2厘米,内稃几与外稃等长。颖果矩圆形,腹面凹陷成一宽沟,并与内稃嵌合。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有毒,尤以未熟或多雨潮湿季节收获的毒力为强。小麦中若混有毒麦,人;畜食用含4%以上毒麦的面粉即可引起急性中毒,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疲乏无力、发热、眼球肿胀,重者嗜睡、昏迷、发抖、痉挛等,因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秆成疏丛,高20-120厘米,具3-5节,无毛。叶鞘长于其节间,疏松;叶舌长1-2毫米;叶片扁平,质地较薄,长10-25厘米,宽4-10毫米,无毛,顶端渐尖,边缘微粗糙。穗形总状花序长10-15厘米,宽1-1.5厘米;穗轴增厚,质硬,节间长5-10毫米,无毛;小穗含4-10小花,长8-10毫米,宽3-8毫米;小穗轴节间长1-1.5毫米,平滑无毛;颖较宽大,与其小穗近等长,质地硬,长8-10毫米,宽约2毫米,有5-9脉,具狭膜质边缘;外稃长5-8毫米,椭圆形至卵形,成熟时肿胀,质地较薄,具5脉,顶端膜质透明,基盘微小,芒近外稃顶端伸出,长1-2厘米,粗糙;内稃约等长于外稃,脊上具微小纤毛。颖果长4-7毫米,为其宽的2-3倍,厚1.5-2毫米。花果期6-7月。染色体2n=14(Hubbard 1954,Jen Kins 1985)。
毒麦形似小麦,须根较稀,茎直立丛生,光滑坚硬,不易倒伏;成株秆无毛,3~4节,高20~120cm,一般比小麦矮10~15cm。叶鞘疏松,大部分长于节间;叶舌长约2.7mm,膜质截平,叶耳狭窄;叶片长6~40cm,宽3~13mm,质地较薄,无毛或微粗糙;穗状花序长5~40cm,宽1~1.5cm,有12~14个小穗;穗轴节间长5~7mm;小穗有小花2~6朵,小穗轴节间长1~1.5mm,光滑无毛;颖质地较硬,有5~9脉,具狭膜质边缘,颖长8~10mm,宽1.5~2mm;外稃质地薄,基盘较小,有5脉,顶端膜质透明,第1外稃长约6mm,有长达0.7~1.5cm的芒,自近外稃顶稍下方伸出;内稃约等长于外稃,脊上具有微小纤毛。小穗的第一颖均退化(除顶生小穗外)。
带稃颖果内外稃紧贴,不易剥落。颖果长椭圆形,长4~6mm,宽约2mm,千粒重约10~13g。种子褐黄色到棕色,坚硬,无光泽,腹腔沟较宽;种子上皮细胞宽大,排列整齐,且紧贴胚乳组织;糊粉层细胞大而明显,多达4层,有较多的糊粉细胞网状深入层。
幼苗基部紫红色,胚芽鞘长1.5~1.8cm。第1叶线形,长6.5~9.5cm,宽2~3mm,先端渐尖,光滑无毛。毒麦(Lolium temulentum L.),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别名:黑麦子、小尾巴麦、闹心麦。原生欧洲,近半个世纪传入中国,为小麦田中常见的杂草;1954年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被发现,1957年在黑龙江归化;到1961年,毒麦分布扩到45个县;除西藏和台湾外,在东北、西北及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云南等地曾有发现。该种系“拟态杂草”,难以清除,常与小麦一同被收获和加工。
毒麦的花经济和生态影响毒麦颖果内种皮与淀粉层之间寄生有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ata)的菌丝,产生毒麦碱(C7H12N2O),人、畜食后都能中毒,轻者引起头晕、昏迷、呕吐、痉挛等症;重者则会使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以致死亡。此外,毒麦中毒可致使视力障碍。未成熟或多雨潮湿季节收获的种子毒力最强。另外,毒麦生于麦田中,影响麦子产量质量。毒麦的混生株率与小麦产量损失呈正相关。毒麦混生株率为0.1%时,小麦产量损失0.64%~2.94%;混生株率为5%,产量损失达19.12%~26.12%,减产幅度相当明显。亦有研究表明,毒麦达0~10株/㎡,小麦损失率为0~0.62%;10~20株/㎡,损失率0.62%~6.7%;20~35株/㎡,损失率为6.7%~15.2%。
马也会因误食毒麦中毒,其毒性反应,可因吞食数量的多少和作用的大小而异.一般表现为腹痛、趴卧,行走不稳,不食,口吐白沫,大量流涎,腹泻,脉搏缓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