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SOI工艺与寄生效应.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2SOI工艺与寄生效应.ppt

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 集成电路制作工艺:寄生效应和SOI工艺 * 第二章 集成电路制作工艺 2.1.1 集成电路加工的基本操作 2.1.2 MOS结构和分类 2.2.1 N阱CMOS工艺 2.2.2 深亚微米CMOS工艺 2.3.1 CMOS IC中的寄生效应 2.3.2 SOI工艺 2.3.3 CMOS版图设计规则 * 场区寄生MOS晶体管 防止出现寄生沟道的措施: 足够厚的场氧化层 场区注硼 * 体硅CMOS中的闩锁效应 * 闩锁效应:等效电路 Q1 Q2 Q3 Q4 Vout Vout Rw Rs 寄生晶体管Q1、Q2,寄生电阻Rnw、Rsub构成等效电路 Q1和Q2交叉耦合形成正反馈回路 电流在Q1和Q2之间循环放大 VDD和GND之间形成极大的电流,电源和地之间锁定在一个很低的电压(维持电压Vh) * 防止闩锁效应的措施 减小阱区和衬底的寄生电阻 降低寄生双极晶体管的增益 使衬底加反向偏压 加保护环 用外延衬底 采用SOICMOS技术 * 抑制闩锁效应: 1、减小寄生电阻 2、降低寄生晶体管增益 3、衬底加反向偏压 * 4、保护环 * 5、外延衬底 * 第二章 集成电路制作工艺 2.1.1 集成电路加工的基本操作 2.1.2 MOS结构和分类 2.2.1 N阱CMOS工艺 2.2.2 深亚微米CMOS工艺 2.3.1 CMOS IC中的寄生效应 2.3.2 SOI工艺 2.3.3 CMOS版图设计规则 * 2.3.2 SOI CMOS基本工艺 SOI结构 SOI工艺 SOI优点 * SOI CMOS结构 1. 体区和衬底隔离。体电位是浮空会引起浮体效应。需专门设计体区的引出端。 2. 衬底相对沟道区也相当于一个MOS结构,因此也把SOI MOSFET 的衬底又叫做背栅, 是五端器件 。 * 基于台面隔离的SOI CMOS基本工艺流程 * * SOI CMOS的优越性 每个器件都被氧化层包围,完全与周围的器件隔离,从根本上消除了闩锁效应; 减小了pn结电容和互连线寄生电容 不用做阱,简化工艺,减小面积 极大减小了源、漏区pn结面积,从而减小了pn结泄漏电流 有利于抑制短沟效应; 有很好的抗幅照性能; 实现三维立体集成。 * SOI技术实现三维立体集成 * SOI CMOS反相器结构 * SOI 与体硅CMOS性能比较 * 抑制闩锁效应: * 第二章 集成电路制作工艺 2.1.1 集成电路加工的基本操作 2.1.2 MOS结构和分类 2.2.1 N阱CMOS工艺 2.2.2 深亚微米CMOS工艺 2.3.1 CMOS IC中的寄生效应 2.3.2 SOI工艺 2.3.3 CMOS版图设计规则 * 版图设计规则的两种形式 微米规则——直接以微米为单位给出各种图形尺寸的要求 灵活性大,更能针对实际工艺水平;缺点是通用性差 λ规则——以λ为单位给出各种图形尺寸的相对值 λ是工艺中能实现的最小尺寸,一般是用套刻间距作为λ值,或者取栅长的一半为λ 最大优点是通用性强,适合CMOS按比例缩小的发展规律 * 版图设计规则示意图 三种尺寸限制: 1)各层图形的最小尺寸 2)同一层图形的最小间距 3)不同层图形的套刻间距 * 违背版图设计规则的结果 * 一个n阱CMOS工艺的λ设则 1. n阱 W1 最小宽度 10λ W2 最小间距(等电位) 6λ (不等电位) 9λ 2. 有源区 A1 最小宽度 3λ A2 最小间距 3λ A3 阱内p+有源区到阱边最小间距 5λ A4 阱外n+有源区与n阱最小间距 5λ * 3. 多晶硅 P1 最小宽度 2λ P2 最小间距 2λ P3 伸出有源区外的最小长度 2λ P4 硅栅到有源区边的最小距离 3λ P5 与有源区的最小外间距 1λ 4. 注入框 I1 最小宽度 5λ I2 最小间距 2λ I3 对有源区的最小覆盖 2λ * 5. 引线孔 C1 最小引线孔面积 2λ×2λ C2 最小引线孔间距 2λ C3 有源区或多晶硅对引线孔的最小覆盖 1.5λ C4 有源区引线孔到多晶硅栅的最小间距 2λ C5 多晶硅引线孔到有源区最小间距 2λ C6 金属或注入框对引线孔的最小覆盖 1λ 6. 金属连线 M1 最小线宽 3λ M2 最小间距 3λ * 90nm CMOS技术主要版图设计规则 图形 线宽(um) 间距(um) 有源区 0.12 0.14 多晶硅 0.10 0.14 引线孔 0.12 0.14 金属1 0.12 0.12 通孔1-6 0.13 0.15 金属2-7 0.14 0.14 通孔7-8 0.36 0.34 金属8-9 0.42 0.42 n+/p+ 0.44

文档评论(0)

dmz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