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8 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8.1 作为市场失灵的垄断 8.1 作为市场失灵的垄断 8.1 作为市场失灵的垄断 8.1 作为市场失灵的垄断 8.2 不对称信息 8.2 不对称信息 8.2 不对称信息 8.2 不对称信息 8.3外部效应 8.3外部效应 8.3外部效应 8.3外部效应 8.3外部效应 8.3外部效应 8.4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8.4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8.4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8.5 收入分配与政府调节 8.5 收入分配与政府调节 8.5 收入分配与政府调节 * * 主要内容 作为市场失灵的垄断 1 不对称信息 2 外部效应 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4 收入分配与政府调节 5 8.1.1 垄断的低效率 帕累托有效率 是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一方福利的状态。 如果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了一方的福利但并不会减少另一方的福利,这种改变就是帕累托改善。 8.1.2 垄断的社会成本 垄断不仅是低效率的,垄断还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这种无谓损失就是垄断的社会成本。 消费者剩余的总损失为A+B 生产者剩余的总得益为A-C 剩余的净损失为B+C 8.1.3 寻租 企业为获得垄断地位,要参与寻租:企业为获得或维护其垄断地位而花费大量资源用于非生产性活动上。 目的 一般是为了寻求政府保护某些行业,也有的寻租活动是为了维持纯粹的私人垄断地位。 包括用游说方式(或捐款活动)获得政府允许或保护的垄断地位; 也包括通过宣传和公关来避免反垄断调查的行为; 也包括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让潜在竞争者难以进入的行为。 8.1.4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一、反垄断法 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和修正案,反对垄断,统称反托拉斯法。 我国于1993年通过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08年开始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二、对自然垄断企业的监管 自然垄断是指在一个行业中,由一家企业来提供产品比由两家以上的企业提供产品更能达到最低平均成本。 政府对自然垄断企业实行监管,可以按照边际成本确定价格和按平均成本确定价格,还可采用收益率管制和价格上限管制。收益率管制是指政府按照竞争市场中正常的收益率确定垄断企业的收益率水平。 目录 不对称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即经济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将造成市场机制不能有效率发挥作用,即市场失灵。 隐蔽信息是指经济活动当事人拥有不被他人观察到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中一方拥有的信息优势可分为“隐蔽活动”和“隐蔽信息”。 “隐蔽信息”一般发生在经济交易之前。 隐蔽活动是指经济活动当事人不被他人观察到的活动,其结果是逆向选择,一般发生在经济交易之后,其结果是道德风险。 8.2.1 隐蔽信息与逆向选择 在一个不同质量的产品相交换的市场上,只有卖主知道他所销售的产品的质量,买主无法鉴别商品的好坏,即买卖双方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出现不对称,从而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一价格出售时,逆向选择问题就出现了,结果,市场上就会出现更多低质量的产品而不是高质量的产品。 在二手汽车市场,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市场失灵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保险市场、借贷市场、劳动市场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 8.2.2 隐蔽活动与道德风险 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己效用时作出不利于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行为,比如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这些“不恰当”或“不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在西方叫“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理论首先由阿罗(1965)在分析保险问题时提出,后来也被用于分析借贷市场和劳动市场。 道德风险减少了人们达成互利合约的可能性,造成了效率的损失。同时,道德风险也降低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可见,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也会造成市场失灵。 8.2.3 纠正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防范逆向选择的措施: (1)发送信号 (4)政府监管 (3)信息的私人生产和销售 (2)信号筛选 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 (1)加强监督机制 (2)设计激励机制 (3)设计限制性条款 (4)建立声誉评价机制 (5)风险分担机制 (6)政府干预 目录 生产的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活动时对其它人或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果带来是损害(外部成本),是生产的负外部效应。 8.3.1 外部效应的分类 (一)生产的外部效应 (二)消费的外部效应 消费的负外部效应分为消费者对消费者,消费者对生产者。 消费的外部效应是指消费行为对其他人带来的利益(正的外部效应)或损害(负的外部效应)。消费的正外部效应分为消费者对消费者,和消费者对生产者。 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分为生产者对生产者的负外部效应和生产者对消费者的负外部效应 生产的正外部效应分为生产者对生产者的正外部效应和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正外部效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新疆工程勘察设计计费导则(2022版)》.docx VIP
- 小学道德与法治_团团圆圆过中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 大概念单元教学视野下的实践探索:辽宋夏金元——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之课时2+制度创新——因俗而治与统治效力的磨合说课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VIP
- 邮政储蓄银行城市零售信贷示范行建设活动实施总结.doc VIP
- 宪法卫士2024第九届学宪法讲宪法活动高一学习练习答案 .pdf
- 厂房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doc
- 5.智能钻完井技术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v2.pptx
- 2024年三年级劳动与技术全册教案.doc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2024秋).doc
- 最优化方法教案课程.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