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附件1 :
一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
第二科目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与实务
掌握即要求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熟悉即要求能够理解并简单应用,了解即要求具有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的广泛知识。
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
一、地震活动性分析
考试目的:
主要考察从业人员在地震活动性分析中应用技术方法的能力,以及对地震资料、地震区带、地震活动性时空特征、构造应力场、场地影响烈度等问题的掌握、熟悉与了解程度。
考试内容:
1.地震资料
熟悉地震部门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
①1960年,李善邦,中国地震目录和中国分县地震目录
②1970年,李善邦,中国地震目录
③1983年、1984年,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
④1988年,闵子群,中国地震简目→三代图
⑤1995年,国家地震局灾害防御司中国历史强震目录(B.C.23-A.D.1911)
⑥1999年 国家地震局灾害防御司 中国近代强震目录(A.D.1911-1990)
1999年之后的地震目录有:
①球所:中国地震台网目录Ms≥4.7,每年一期
②中心:中国地震台网地震目录,ML=1.0-4.6,每年一期
③各省:各省的地震台网地震目录,每年一期
④国家局:地震年鉴,每年一期
= 掌握历史地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收集:
①时间上的完整性,要求从研究区有地震记载以来至上年度12月底止。
②资料的完整性,不能遗漏。不仅要收集正式地震目录,还要注意收集其它地震资料。
③要收集研究区内全部的等震线资料、文字记载资料等。
整理:
①按时间先后顺序逐条整理。
②整理的内容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中烈度(震级大小)、破坏情况或等震线与文字记载资料、地震有感范围等。
③对有疑问的地震应进步分析。
分析:
①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主要针对资料来源,如正史或野史、地方志等,并比较各种不同资料的差异,作出判断。
②发震时间。
史料记载往往是某朝代某年某月某日等,要换成公元年;对某些发震时间模糊的,要根据资料重新判定,特别是历史上一些事件对定发震时间有帮助。
③震中位置。
要对各个地点的破坏情况进行判定,并评估地震烈度,将震中位置置于破坏最重的地段。必要时须对等震线根据破坏记载资料进行重新绘制,取极震区的几何中心为震中;对不能勾绘等震线的,可将震中位置限定在某破坏最重的区域内。对大地震,发震断层研究很重要。
④震级大小(震中烈度):
根据破坏情况定震中烈度→震级
根据有感范围大小定震中烈度→震级
根据发震断层参数定震中烈度→震级
⑤对场地的影响烈度:
a.等震线。
b.更重要的是场地附近的记载。
c.记载点的地形地貌、地基、建筑物情况。
熟悉破坏性地震的资料考证和现场考察的内容与方法。
资料考证:
①收集各种版本的地震目录。
②收集各种地震记载资料,包括地方志、期刊,在藏区,一些寺庙的记载很有帮助。
③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疑问或现场考察重要点落实的问题。
现场考察:
①收集地形图、地质图、航卫片资料、行政区划图特别是地震发生时的行政区划图。要特别注意行政区划在历史上的变迁、地名的变迁等。
②查证地方志及散落于民间或寺庙的地震记载资料。
③调查访问群众,建筑物的破坏情况,碑记等,对地震破坏情况进行评定。
④对一些7级以上大地震,还应结合地形图、地质图、航卫片资料对极震区进行活断层考察,以期发现地震时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同震位错。这对震级大小、震中位置定位有重要帮助。
综合分析:结合分析资料和现场考察结果,对时间、地点、震级进行确定。对不能准确确定的,应给出一个估计范围。
熟悉地震资料可靠性与完整性的分析方法。
总体来说:
时间愈久远,记载愈笼统,缺失愈多。
震级愈大,可信时域愈长。
震级愈小,可信时域愈短。
历史地震检验:M-T图
震级检验:㏒N=a-bM.→b值检验
史料考证:主要是地方志记载情况与完整程度。
年平均发生率和比例系数法
★目的:
为地震活动性研究提供“可信时域”和“可信震级域”。
熟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
●我国50年代,只能记录到大部分地区的M≥5级以上地震。
●我国70年代,全国M≥4级,大部分地区3级地震。
①收集区域地震台网的观测历史、台站数、位置、仪器型号及灵敏度的沿革历史,特别注意各地方小台网的数据收集。
②分析空间控制能力。
③得到可信震级域、时间域的地震空间分布图象及目录。
掌握微震重新定位的方法。
要求:
对于M≥3级地震应逐个核实。精度差的地震的改善途径:
①跨省的要用相关省的地震资料联合测定,各台网内可试验各种速度模型和多种定位方法定位。
②对疑难地震可改变初值或多种定位方法,如射线跟踪或相对定位法。
③仅少数几个台站记录的,除用P或Pn外,可用S、Sn等增加数量。
④对深震可用PP和SP;区域地震可用P、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