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前三个单元的知识点梳理教材.doc

历史必修三前三个单元的知识点梳理教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试说明》——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中国社会重大变革——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含义:(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又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代表: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墨子;法家学派商鞅、韩非子。 4、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步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哲学基础;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④保守思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克己复礼”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评价: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问题1、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 ? (1)主观目的: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的统治。(2)具有进步性: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位,促进生产的发展。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⑴孟子(亚圣)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 发展“仁”思想,提出“仁政”思想; ②君民关系:发展民本思想,提出“重民”“民贵君轻”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但是,孟子的封建“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⑵荀子的思想——战国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施政纲领: “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②君民关系: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巨大③在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造成君子、圣人。(礼法并用)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及道家 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著有《道德经》,充满着哲理和东方智慧。 (1)唯心: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要顺应“道”而生活。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2)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3) 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越坚强的东西越容易折断,柔能胜刚。人若甘于柔弱,便能够不受伤害,免于痛苦。 2、继承与发展:战国时期,庄子(庄周) 观点: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人应该看破事物间的差异,不做物质和欲念的奴隶,便可以达到精神的逍遥和快乐。(齐物论) 庄子还认为,人应该顺从自然。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逍遥游》等(主张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战国时期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对绝对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术、势),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主张变革。 儒、法、道三家的主张及联系 (1)主张: 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化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宜用儒家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在动荡年代宜用,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联系:三者有互补性,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