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同角度探求一道试题的本质1.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不同角度探求一道试题的本质1

从不同角度探求一道试题的本质 浙江舟山南海实验学校初中部 张宏政、郑伟君(316021) 文[1]刊登的《07年太原市初中数学竞赛》第6大题试题是: 如图1,已知AD为△ABC的角平分线,AB<AC,在AC上 截取CE=AB,M、N分别为BC、AE的中点,求证:MN∥AD。 文[1]中给出的证明方法如下:如图2,连结BE,记BE中 点为F,连结FN、FM。 ∵FN为△EAB的中位线,∴FN=,且FN∥AB, 又∵FM为△BCE的中位线,故,且FM∥CE, 又CE=AB,则FN=FM,故∠3=∠4,但∠4=∠5,∴∠3=∠5, 又∠1+∠2=∠3+∠5,而∠1=∠2,则∠2=∠5,故MN∥AD。 探究上述思路的来源,关键是由中点联想到中位线定理,由AB=CE进一步联想应构建以AB、CE为底边的三角形,由此发现相应的辅助线BE,从而形成思维路径。这样的思路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提取信息能力、恰当的联想能力以及必要的迁移能力。那么,除上述思路外是否还有别的简捷、自然的证明方法?不妨让我们尝试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 1.从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思考 由于AB=CE,但两者的位置决定了它们无法形成有机的联系,联想到条件中的角平分线AD,正好是建构轴对称的核心元素,因此,想到把△ABD 沿轴AD翻折(如图3),于是,AB=AB’=CE,故有AE=CB’, 从M为BC中点再联想到中位线,但这时另一个中点G(对 称点连线段BB’与轴AD的交点)的出现却是恰到好处,于是, 连结GM,自然就有GM∥CB’,且GM=CB’,由于N为AE 的中点,则GM=AN,故四边形AGMN为平行四边形,则AD∥MN。 上述思路,从图形中蕴藏的特殊结构出发进行变化,使原本看似不相关的条件逐步形成有机的联系,从而使思路自然形成,或许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吧。 2.从变与不变的逻辑关系进行思考 让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思考。如图4,当△ABC确定后,根据条件,点D、M的位置也随之确定,于是,决定MN是否平行AD的可变元素 就是N点,而N点的位置又是由点E惟一确定,所以如果说当 CE=AB时,有MN∥AD;那么反之当MN∥AD时,就应有 CE=AB。于是,从反面这个角度看问题,最容易想到的就不 应是中位线定理,而是想到用CN:AC=CM:CD来证明平行! 不妨设AB=,AC=,则CE=AB=,∵N为AE的中点,∴CN=, 故CN:AC= 由于M为BC中点,故CM=,因此,要计算CM:CD的值,只需找到CD与BC的关系即可,从而自然想到角平分线性质, ∵AD平分∠BAC,∴,则, 于是CM:CD=, 故CN:AC=CM:CD,∴ MN∥AD。 以上思路是从变与不变的逻辑关系加以分析,充分暴露了问题的构造过程,揭示了结论形成的原因所在,问题的本质也就彻底显现出来了。几何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验证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关系,因此,上述角度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把握证明的思路。让我们还是从这个角度进行另一个试题的分析。试题如下: 如图5,四边形是梯形,点是上底边上一点, 的延长线与的延长线交于点,过点作的平行线 交的延长线于点,与交于点. 证明:∠=∠.(2007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第2试第2大题) 分析:显然当梯形ABCD确定后,点F、M的位置是由E点惟一控制,而N点的位置又是由M点惟一决定,所以,可以说点E是联系本题前因后果的中枢,但从结论却发现,无论E点如何变化,∠与∠一直保持相等。由于BA∥ME,故∠FAN=∠MED,由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可知,必有∠FNA=∠MDE,问题也就转化成证明FN∥MC。 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此题中E点的位置虽然在变,但条件 AD∥BC、BA∥ME没有改变,看来是本题的不变因素:AD∥BC、 BA∥ME确保了FN∥MC。注意到FN和MC的位置关 系,可联想用比例线段与平行线的关系来实现这一目标(如图6)。 即只须证明:①FE:EC=NE:ED或②PM:PN=PC:PF(设 与交于点)。对于①,由不变因素BA∥ME,可得FE:EC=BG:GC(由于点E是平行线BF、ME被CF所截出来的交点,故想到延长ME交BC于G);由另一个不变因素AD∥BC可得△MNE∽△MBG,△MED∽△MGC,故NE:BG=ME:MG,ED:GC=ME:MG,即NE:ED=BG:GC,所以FE:EC=NE:ED;对于②,可由这两个不变因素导致的另两对相似三角形△PEN∽△PBC和△PME∽△PBF中实现比例线段的转移,从而可得PM:PN=PC:PF(这也是命题组提供的证明思路)。 几何证明的思路应“合乎情理、力求自然”,否则就会像是波利亚所说的“从帽子中掏出来的兔子”。从问题的已知和结论出发,根据有关信息和结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