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3儒学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思考(二)(李若夫).docVIP

1—3儒学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思考(二)(李若夫).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3儒学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思考(二)(李若夫)

PAGE PAGE 9 儒学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的思考之二 —坚持儒学优秀文化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李若夫 李 冬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使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求是》2012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5期》)胡锦涛同志这些精辟论述和殷切期望,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传承和弘扬以儒学文化为主干的中华优秀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一 从源头上说,儒学文化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而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生活的反映。在周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春秋朝代,为回应和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儒、道、墨、法各派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应对的主张,出现了生动的“百家争鸣”局面。由孔子所创立、为孟子、荀子传承和发展的儒家,持积极入世的态度,对自然、社会、人生 诸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修齐治平为根本的儒家学派。《中庸》说:“仲尼祖继尧舜、宪章文武。”儒学文化植根社会生活,适应民众需求,历史与现实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如大家熟知的格物、致知、正心、 作者简介:李若夫(1931.11——)河南省封丘县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教授。 李 冬(1962.12——)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政部副教授。 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安身立命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和博大情怀;“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谐精神,等等,已经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当然也为广大民众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因而适应他们的需要,得到他们的支持。这里仅就儒学的核心仁礼思想来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就教于诸位同仁。 从儒学作为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和特质的思想学说来说,仁是儒学文化的核心。人是社会的,人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之中,人生在世,面临各种人际关系需要处理。在中国古代的五人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十人义(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的关系中,仁体现了多方面的道德原则,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总概括。“仁”字一个立“亻”旁,一个“二”,孔子的仁学把人从“神”、“帝”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不依附于“神”、“上帝”的现实的人,成为有自我觉醒、自我价值的真正的人,两个人以及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便是“仁”。《周易·系辞上》说:“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于所居之地,怀有深厚仁慈之心,因此就能爱人。 孔子的仁学所关注的,不只是君主、诸侯、乡大夫、士居于上层的所谓社会“精英”;而且还包括生活于社会底层、默默无闻都在创造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庶民百姓,实乃是社会生活和历史的主人。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宗法社会,孔子的仁学思想是非难得可贵,这是孔子作古代为伟大思想家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仁的核心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以下引自《论语》,只注篇名)爱人体现的是人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这样,“仁”便成为人的哲学升华。孔子在《学而》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子不仅要入孝、出悌,言行谨慎,诚实可信,而且要广泛敬爱大众,实行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里,孝悌是仁的前提和根本,谨慎诚信是仁的基础,博爱、“泛爱众”则是核心,是关键。三人为“众”,要“泛爱众”,广泛爱众人,包括村夫老农、老圃及其他平民百姓。子夏把“泛爱众” 概括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孟子更把它扩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广泛地给百姓以好处和救济帮助,不仅是仁人,还必定是连尧舜还恐怕做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