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面孔知觉 一、面孔认知与识别的研究进展 (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心理生理学创造了许多实验方法研究正常人面孔 认知的规律。 在左构脸和右构睑的研究中,发现了左侧脸负载着较多的信息; 在正位脸和倒立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翻脸 效应; 在面孔旋转的研究中,发现了心理旋转效应; 在正常脸与重组脸的研究中,发现了面孔认知的拓扑编码规律; 在熟悉脸与陌生脸的研究中,发现了不同的编码过程和脑网络。 这些研究表明, 面孔认知过程至少包含7 种编码:图形码、结构码、身份码、姓名码、表情码、面部言语码和视觉语义码; 熟悉性判断、身份判断和姓名判断的反应时依次增长的事实,提示三者是顺序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 对熟悉人确认至少包括3 种编码,即结构码、身份语义码和姓名码; 对陌生人识别,则以图形码和视觉语义码为主的两种编码过程; 在面孔识别中最普遍而共同的加工过程是并行处理,随加工深度要求不同,则有顺序的串行加工过程; 总之,认知心理学发现的这些规律,对于深入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二)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文献中积累的事实表明,从简单描述的面孔图到真实面孔照片,随复杂性增加和要求记忆功能的参与,面孔刺激引出的ERPs 中较长潜伏期成分增多,面孔与非面孔刺激的ERPs 差异主要反映在潜伏期为250 毫秒以前的成分,大体在140-240 毫秒之间。在熟悉人照片匹配实验中,不匹配时引起160 毫秒以前的负波,以右半球为主;在照片的身份、职业匹配实验中,不匹配时则引起两半球广泛性不匹配负波;潜伏期约450 毫秒。 我们实验室自1988 年以来,研究了正常被试在面孔识别时的ERPs,发现以双关图为认知材料时,将其认知为面孔时比认知为非面孔时P2 波的潜伏期加长,说明面孔认知比非面孔认知的加工过程复杂。 (三)生理心理学研究 80 年代初,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首先报道猴的杏仁棱中存在一些面孔认知单元。几年以后,发现对熟悉人与熟悉猴面孔识别发生特异反应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猴脑颞上沟上沿的皮层中。 最近Roll 将面孔认知的细胞电生理研究的数据,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并行分布处理原理进行概括,提出对熟悉面孔存在一组为数不多的神经细胞,按疏编码规则,对一些熟人进行并行分布式群集编码。颞叶视觉信息加工后,输出到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将视觉信息与味觉等多种信息聚合,并通过旁海马回、内嗅区皮层与海马的联系,构成自联想网络。这一网络的并行分布式加工,才是熟悉面孔认知的基本机制。 二、面孔认识的整 体加工理论与专家理论 (一)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 在识别面孔与非面孔的认知任务中,面孔的整体加工占优势;而在识别不同人的面孔时,可能局部特征检测发挥一定作用。前者是知觉类别(面孔与非面孔)识别,为层次较浅的初级知觉任务,后者是层次较深的次级认知任务。 (二)面孔知觉的专家理论 面孔知觉的专家理论认为面孔知觉与对其他物体的知觉并没有本质区别,梭状回的面孔识别区原本不是特异性的。 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优势和梭状回,面孔识别区都是后天习得性增强或募集的结果。 谢谢观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