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PAGE PAGE 5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专业:12历史学 学号:120301097 姓名:郑茜方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涵;工业化最终确立的过程、整体特征以及结果;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表现。(2)理解以下问题: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本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所提供的相关文字、图表等多种材料,通过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 2、在授课过程中,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2、“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为现实提供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汲取。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有关知识,体会“斯大林模式”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它并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进而认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的成就及原因;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教学难点: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列宁逝世后,苏联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依旧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的国际环境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甚至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本课内容围绕着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这条专题的主线展开,上承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同时又为第三课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打下基础(苏联改革的对象是斯大林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本课内容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在一定程度上就有所理解和掌握。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使其掌握基本史实。并引导学生收集一些与斯大林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十月革命之后苏联发展的情况。通过这些史实来进一步了解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在教学时,通过提出几个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来引入本节课程的学习。在最后,播放《大国崛起》的视频,使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本课将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的方式,将教学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展示以下材料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教师提问〕 这是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解说词,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新领导人;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列宁时代“具有相当的弹性”的新经济政策,以强硬的手段确立起“钢”性十足的斯大林模式。那么,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