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体肠道菌群与健康教材.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而在克隆病人中,(克隆病是一种好发于大肠部位的肠道炎症)在健康人体可以看到的厚厚的粘膜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害菌如脆弱拟杆菌和肠道的直接接触。在这类病人中胃肠道微生态往往是病态的,益生菌的保护作用消失,就看到有害菌直接侵入肠内,损害人体健康。 人体肠道菌群与健康 人体肠道菌群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肠)中,也存在着大量微生物。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据推测,一个正常成人体内,肠道内的细菌总重量可达1-1.5千克,包含的细菌数量则可以达到1014个。而一个成年人自身的细胞数量为1013个,也就是说,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我们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干重量的50%以上是由这些细菌及其“尸体”构成的。 1g 1000g (约80%) 20g 200g 20g 10g 20g 肠道菌群数量 约重1000g 大约有30个属 400~500种 总体数量>1014 是人体总细胞10多倍 在母体子宫内,胎儿所处的是一个几乎无菌的环境,因此胎儿肠道内也是无菌的。当胎儿出生之后的几天内,细菌通过分娩时阴道物质摄入、哺乳时的口腔摄入以及空气吸入等途径进入新生儿体内,并在肠道内定植,形成新生儿最初的肠道菌群。随着婴儿的成长,肠道菌群的种类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最终形成成熟的肠道菌群。这些微小的生物的群体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定居到人体之内,悄无声息的与主人相随一生。 人一生中的肠道菌群数量以及稳定性变化 复杂但组织严密的群体 据估计,人体肠道菌群可包括400-500种细菌,不过种类虽多,但各种细菌的数量差别却很悬殊:占细菌总数数量99%以上的细菌是由其中30-40种细菌构成的,其他多种细菌则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目前,已经鉴定出的细菌类群有百余个,包括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肠球菌、肠杆菌等。这些细菌根据其在肠道内不同的生理功能被分为三大类:共生菌、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 肠道 菌群种类 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需氧菌 类杆菌 双歧杆菌 99% 从胃到大肠菌属和浓度都在变化 由于胃酸、胆汁作用及小肠液流量大、蠕动快,因而胃、十二指肠、空肠细菌的种类及数量极少,主要为G+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 回肠末端及结肠由于肠液流量少, 蠕动减慢, 细菌数逐渐增加, 主要含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梭状芽胞杆菌等。多为厌氧菌。 尚未被认识的器官 早期研究中,肠道微生物更多的被认为是和消化、营养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在动物实验中,无菌小鼠需要多摄取30%的碳水化合物,才能和正常有菌小鼠的体重相当。对人类来说,植物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类多糖是无法消化的,而肠道菌群中的拟杆菌等细菌则具有一系列多糖消化的酶,来分解这些多糖,从而为人类提供能量。 和人体健康密切的联系 首先,肠道菌群的存在能通过自身屏蔽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阻止病原菌入侵人体。 其次,肠道菌群对肠道自身具有调节和营养作用。 再次,近期的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人体的代谢疾病具有重要关系。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多种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肠道菌群与健康还有其他更多元的关系。比如,肠道菌群产生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中风的风险。 健康人体的大肠壁 被粘膜覆盖,阻止细菌入侵 细菌进入上皮内 在CD病人中,增殖期的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生物膜完全覆盖了黏膜表面进而进入滤泡 肠道菌群与健康 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人体的健康状态。 体质强壮者 普通人 老年人体质差者 70% 50% 10% 改变肠道菌,主要还靠吃 长期来看,吃很多糖类的人,和吃很多蛋白质的人,就是不一样。下面左图是噬糖类者(比如很多男生吃惊人量的米饭馒头)的肠道菌群种类。他体内拟杆菌属(Bacteroides,绿色表示)比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红色表示)多很多。右图则是吃蛋白质比较多的人,相比来说拟杆菌属就比较少,而普雷沃氏菌属被养得膘肥体壮(比例更大)! 吃糖类较多的人(左)和吃蛋白质较多的人(右)体内菌群的差异。 欧美人天天吃高蛋白和加工食品,而印第安人和马拉维非洲人吃大把大把的玉米,他们体内的菌群也有很明显的差别。图中蓝色点表示的是吃高蛋白的欧美人,红色绿色点表示的则是是吃玉米的土著人。 欧美人吃蛋白质较多(蓝色),而印第安人(绿色)和马拉维人(红色)吃玉米更多。 前面说的饮食结构是长期影响;而短期的饮食改变也能对菌群施加立竿见影的效应,这里说的“短”,大概是十天,甚至一两天!下图是个有意思的实验:左右两组人分别改变饮食,前三横行(a, b, c)分别表示他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